少年从军(65)两位“飞将军”(2/2)
不久,老挝的革命派又请求中国派一名能掌握全面工作的领导干部率一个工作组去帮他们建党、建军、建设革命根据地。
派谁去呢?负责选派工作的***总理认为此人应既懂军事,又懂外交,还要具有战略眼光。周总理没有选上将,没有选中将,却选了个少将段苏权。段苏权二话没说,立即赴任。他在老挝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深受老挝革命党人的敬重;他还正确处理了企图吞并老挝、建立大印度支那联邦的越南人的关系。
黄永胜说:“段苏权是个老实人,不要‘动’他了。”吴法宪说:“他才授了个少将,低了,不要再搞他了。”黄永胜、吴法宪都是很能“整”人的人,居然也被段苏权的“老实”给感动了!
还有一位进一航校学习的纵队司令叫曾克林。他是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由于当时他在冀热辽军区工作,离东北最近,苏军解放东北时,他最先率部出关抢占东北。当时东北一片混乱,到处是日本军队败逃时丢下的武器、弹药、物资。曾克林便一面搜集武器、弹药、物资,扩充部队,装备部队;一面将此情况向中央报告。中央将曾克林的报告转发全国各地。各地奉调赴东北的部队喜出望外,纷纷把武器和一些军用物资交给留守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自己则轻装开赴东北去“发洋财”(收捡日本人遗弃的枪炮弹药和物资)。只有新四军3师师长黄克诚“保守”、“顽固”,他奉命率3师从苏北赴东北时,坚决不准部队留下一支枪、一颗子弹,还要求部队大热天带上棉衣行军。气得部队里有人发牢骚:“黄瞎子老糊涂了!”(黄克诚是高度近视眼,下面的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黄瞎子”)各部队赶到东北时,苏联和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一个条约,承认蒋的国民政府是正统,便不准八路军获取日军遗留在东北的军用物资,并将物资收集起来,由苏军看管;害得急匆匆赶来东北的各部队两手空空,得不到补给。东北天冷得早,又没有棉衣穿,战士们冻得够呛。这一下黄克诚的部下高兴了,纷纷夸赞:“我们的师长有远见……”有人还编了一个顺口溜:“黄瞎子,千里眼;看得准,看得远。跟着黄瞎子走,没错;跟着黄瞎子干,舒坦!”(此人一生以忠诚、公正、耿直、务实闻名。)
这时,各部队都骂曾克林“谎报军情”。曾克林也是个老实人,不知道怎样来为自己辩解。此后,曾克林的“官”就越当越小,从纵队司令改任副司令、副军长、师长。航校毕业后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兼师长,授衔时评为少将;而他当年的下级、纵队副司令韩先楚则被授予上将军衔(公平地说,韩先楚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曾经屡建奇功,他授上将军衔当之无愧。我手头有不少他的资料,以后腾出手来时想写写他的故事。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文化程度很低的、却又有突出贡献的军事天才,他身上的那种特殊性,古今中外罕见)。
但老实人终究还是不会吃亏的。粉碎“四人帮”后,他俩都得到了重用。段苏权担任了军事学院政委(此时虽未恢复军衔,却是上将级岗位);曾克林担任了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正兵团职务)。
他俩在一航校学飞行时,段苏权34岁,曾克林37岁,正当壮年;可是和其他学员相比,年纪还是大了一大截。有的调皮学员称他俩为“老头学员”。“老头学员”不服老,和年轻人一道刻苦学习,苦练精飞,终于学会了飞行,各自成为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内行领导,成为真正的“飞将军”!(待续)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