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kk.net
首页 > 玄幻魔法 > 少年从军见闻录 > 少年从军(62)航校领导的胸脯里面有竹子?!

少年从军(62)航校领导的胸脯里面有竹子?!(2/2)

目录
好书推荐: 恶魔校草太腹黑:甜心咬一口 超神入梦 关关娵鸠,在陆之洲 心若有了方向,到哪儿都是天堂 叶卿修仙传 毒医魔女独霸天下 异世倾城之紫灵魔女 我在六界那些事儿 许你一诺千金 恶魔头条宠:丫头,乖乖入怀

哈尔滨很漂亮,有不少尖顶的俄式建筑,还有很多日式建筑,其商业的繁荣程度超过了长春。此时正是隆冬季节,气温日夜都在零下几十度,到处冰封雪压,放眼望去,一片白茫茫。但是,严寒对这座北国城市似乎没多大影响,大街上公交车、大卡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照常行驶,店铺照常开门营业(但要在店门口挂一个厚厚的棉门帘,以遮挡寒气),人们照样在大街上走来走去。滑冰场上更是人山人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着红红绿绿的运动服,在冰上滑出各种活泼、漂亮的花样,看得我们这些南方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

记得我们在南方时,遇上冰雪天,汽车停驶,交通要瘫痪数日。为什么人家北方人能在冰天雪地里驾驶车辆、正常生活呢?

北方人还有个好习惯:晚上一场大雪过后,第二天一大早,家家户户有人出来抡起大扫把扫雪,把雪集中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扫出道路来便于人们通行。不像我们南方,下雪后无人管,被人们踩成一条冰路,滑溜难行;化雪时则变成一条泥泞路,更难通行。

哈尔滨的城市交通很便利。电车统一票价,3分钱一张票;军人优惠(凭身穿军装),2分钱一张票。有轨电车线路循环全城,3分钱或2分钱买张票坐上去,可以不下车,尽你坐,不会再要你买票。有个边远山区来的学员,口袋里没几个钱,星期天上街也不打算买什么东西,就花2分钱买一张有轨电车票,坐在电车里沿电车线路看城市风景,兜了一圈又一圈。回来后喜滋滋地说:“值!两分钱玩了个痛快。”

东北工业发达,特别是重工业发达。我们刚到哈尔滨时,看到到处都是高高的烟囱在冒烟,惊叹地说:“哎呀,东北的工厂真多呀!”东北的同志就告诉我们:“东北的工厂虽然多,也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多,那些都是各单位烧暖气的大烟囱。”哈哈,我们又当了一回乡巴佬!

哈尔滨在工厂务工的人很多。那个年代,工人的工资超过干部(那时候军队还是供给制,姑娘们找对象便有了这么一句顺口溜:一工二干三军人。工人是排在第一位的,是首选),所以哈尔滨市的居民购买力很强,商店里货物充足,购买者非常踊跃;饭馆里顾客盈门,高朋满座。有的席上是“全家福”,男女老少围一大桌,大盘大碗的菜端上来(东北人作兴用大盘、大碗盛菜,作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水浒遗风啊!有人做过考证,老辈人中从山东过来闯关东的东北人居多,带来了豪迈的“水浒气概”),全家老小吃个痛快!从老人古铜色的脸厐、年轻人工装上的标志可以看出,这又是一个几代人都在工厂工作的幸福的“工人之家”。

那时候,东北是中国的工业基地,城市也比关里的城市漂亮,群众收入又高,对国家的贡献也大。社会上钱多,购买力强,城市自然也就繁荣起来。听说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转型,东北的计划经济积习难改,惯性较大,发展速度落到了东南沿海的后面。我听了有点难过,东北似乎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我的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是在东北度过的,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到东北去看看,去旧地重游一番。

那时候哈尔滨还有很多俄国人,大都是“白俄”(十月革命时逃出来的地主、资本家)及其后裔。他们一般是在哈尔滨开店谋生,有的还能说中国话。中国人秉性宽容,外国难民逃到中国来,一概收容,不但不歧视、不欺负,还伸出手来帮一把,使其安居乐业。譬如二战时的犹太人,九死一生地从***德国和一些德军占领区逃出来,许多口口声声讲“人道主义”、“人性”的“民主国家”,因为害怕***德国,拒不接受犹太难民,不允许装载犹太人的船只靠岸;中国却大量接受犹太难民。有个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名叫何凤山,他冒着风险悄悄地先后给数千名犹太人签发了去中国的护照,使他们在绝望中有了一条生路。那时有许多犹太难民住在上海,和中国人亲切交往,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直到现在还不断有当年的犹太小孩儿,如今的老头子、老太婆不远万里来到上海探望他们的中国“发小”,畅叙当年的患难之情,声声感谢中国朋友,感谢恩人何凤山老爷爷!

哈尔滨的俄国人在穿着上仍然保留着俄罗斯民族的习惯,严寒的冬季里,妇女上身穿毛皮大衣,下身穿裙子,只是脚下再穿一双高筒毛皮靴。零下几十度的天气,刺骨的寒风刮过来,钻进裙子里,那下半段身子怎么受得了?可她们就习惯这样,穿着那么一套上暖下冷的冬装在冰天雪地的大街上走来走去,怡然自得,似乎并不觉得寒冷。

由于中俄民众相处日久,有些哈尔滨的中国人也学会了说俄语。有一次,我看见一个俄国妇女提着一双鞋子在鞋摊上补鞋。那个上了年纪的补鞋人就叽里咕噜地跟她说俄语,看他那样子也不像是在学校里学过俄语的知识分子。俄国妇女走后,我就好奇地走过去问那位老补鞋匠:“你怎么会说俄语?”他说:“我和老毛子(东北人对俄国人的俗称)是邻居。”看来学外语也要有一个外语环境。他又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俄国话嘛,跟中国话也差不多。”

差不多?!如此不同的两个民族的语言怎么会“差不多”?大概是因为他已经运用自如了,发现了其中有可以相通的语言规律。看来他也是个藏身民间的有学问的人啊!(待续)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
目录
新书推荐: 小说之王严鸿影 四合院::开局送易中海去大西北 一身满级武魂,碾压全球很合理吧! 辜负全世界后,你告诉我她们都是真的? 我转投章邯再建大秦,刘邦哭麻了 边城往事,从死囚到混世枭雄 官府强制发媳妇,不领犯法 大明:家父朱元璋,我当逍遥王不过分吧? 四合院:我真不想穿越啊 污衊我反派?给爷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