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军(50)吃得跟师级干部一样好?!(1/2)
十、航空预校
(50)吃得跟师级干部一样好?!
上火车后,我心定了,觉得我的“政审”能连破三关:省军区、大军区、空军,我的“飞行梦”“八”字该有一撇了,心里好不欢喜!可是又有些疑惑不解:这太顺利了吧?我这样的家庭情况,连我自己都认为自己可能会不合格,怎么就能关关通过呢?我猜想,可能是赵科长在我的档案里放进了溢美之词;还有军大那两位指导员,也可能先后把一些“好话”塞进了我的档案袋里。那个年代这东西很重要啊!
长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马路宽阔、笔直,马路两边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外形美观,很是洋气。大街上不时开过公共汽车和铃声叮当的有轨电车,城市交通极其方便。一根根水泥电线杆等距地屹立在马路两旁,每根杆顶上是一盏乳白色大灯罩罩着的路灯,却看不见电线;原来电线都埋在地下,水泥电线杆子是空心的,电线是从中空的水泥电线杆中穿过。那时候关内的许多城市还都是架明线,我们看了也觉得蛮新颖。
全市有24个小广场,汽车开到交叉路口时,可以自动地从右边兜过去,无需设立交通警,这也是关内城市所不具备的。小广场的中央是花圃,有些花圃中矗立着雕塑:有的是一架飞机,有的是一手拿枪、一手抱着婴儿的苏军士兵——显然这些都是当年苏联红军解放东北时留下的纪念性标志。
行人在街上来来往往,一个个神情舒展、面色红润。我们这些从西南边陲来的人评说他们:有的说东北人生活好,营养好,所以面色好;有的说这里天气冷,冻的。
长春和关内的一些城市相比,更干净,更整洁,更漂亮,我们直夸东北的城市美。东北的同志却说:“那是东北的父老乡亲们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他们向我们介绍说:当年日本人为了建设他们占领下的长春,强拆了多少民居、抓了多少劳工、榨取了多少东北老百姓的血汗啊!东北老百姓只能吃粗粮,不准吃大米,大米是专门给日本人吃的。中国人如果吃了大米,就被称作经济犯,要抓进去坐牢、挨打、做苦工。劳工们在枪口下干苦活,日夜苦干,还要挨皮鞭,又吃不饱、穿不暖,饿死、冻死、累死、打死的不计其数,这才建起了这么一座美丽的城市!外来人哪里知道,这座美丽城市的下面是无数的被草草掩埋的东北人的尸体!这座城市是用白骨作基座的!
有幸的是,这座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丽的城市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人民可以在这里安居乐业了!
听说解放战争时期,长春曾被长期围困,饿死了不少人。经过三年多的治理、建设,现在已经看不到战争的痕迹了。
航空预科学校的校舍坐落在斯大林大街旁,由几座雄伟的钢筋水泥建筑物组成,房子高大、雄伟、结实而庄重。我们这些人哪里住过这么漂亮的大楼!我们住的房子,外墙由大块的麻石砌成,屋内是光洁锃亮的水磨石地面,窗户大而明亮,镶着双层玻璃(我们这些南方人第一次看到窗户上镶两层玻璃:这不是浪费吗?后来才知道,是为了不让冰化后的冰水流到室内,所以还在两层玻璃之间铺上了一层锯屑;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保暖。讲究着呢!)。每个室内都装有一排铝制的架子。我们没见过,抚摸着它,问东北的同志:“这是啥玩意儿?”东北同志向我们作介绍:“这是暖气片。地下室里有锅炉房,用煤烧出来的暖气可以通到全楼的每一个房间,使每间房里都温暖如春。现在寒冬已经过去,停止了供暖,你们到今年冬天再享受吧。”我们听了,连声说:“真好,真好。”这座三层的楼房里有三个转弯的楼梯,宽敞得可以五六个人同时上下。门厅大,柱子粗,房间也大。据说这里当年是日本人的一个什么大机关的驻地,中国人是不准踏入这个禁区的。我们这些中国人有幸生活在解放了的新中国,才能住进这座前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级大楼房。
我们被分配在一间朝南的大房间里,虽是睡通铺,但房间高大明亮,有光洁的水泥地面;通铺是用砖头搭的,离地约半米,既干净,又干燥,不比床差。我们这些常年住乡间小民房的西南边陲军人忽然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自然是喜不自胜。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