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可怕的考试(1/2)
谶曰:
头有发,衣怕白。
太平时,王杀王。
颂曰:
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推背图》
洪秀全的起义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预谋的。
两广一带原本就有很多少数民族,民风彪悍,明朝的时候就叛乱不断。
后来,清朝初年,清军南下统一全国的时候,许多汉人不愿做满人的走狗,也逃到两广的深山老林之中隐居了起来,互相暗地联络,结成了很多地方社团,诸如天地会、哥老会、三合会之类的。比如受某些电影、电视剧的影响,大家比较熟悉的洪熙官、方世玉、陈近南之流,就是这些人的前辈。当然,这些人聚到一起倒不一定是为了反清复明,主要大概还是为了收保护费。
另外,官老爷们背井离乡,跑来这么偏远的地方做个官也不容易,天高皇帝远的,正好捞一笔。
捞谁呀?
还不就是捞老百姓嘛。所以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就是两广一带造反的土壤。洪秀全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今广州)人,农民出身。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由于出身贫寒,无权无势,他也只能想想。
当时的农民,要想提高社会地位,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读书做官。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做官的,想做官,就必须通过朝廷组织的科举考试。
下面我想大体讲讲清代科举考试的那些事,可能有点繁琐,不喜欢看的可以直接跳过。
科举考试一律从孔夫子儒学的经典—四书五经中出题,考察八股文的写作。所谓八股文,就是分八个部分的一种文体,这八个部分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其中后四个部分是正文,要用大段的排比和对偶,而且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也都要对仗工整。当然,内容也是不能胡写的,要仿古人立言,就是仿照大儒朱熹的《四书集注》这些书的口吻来写,不能你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
毕竟,孔夫子和朱熹都已经死了成百上千年了,他们的学说即使再对,也有跟不上时代的地方了。成百上千年一成不变地这么考下来,人们的脑袋就被儒学这种单一的思想给锈住了,国家难以进步,逐渐僵化,科举制度的弱点在这个时代已经完全暴露了出来,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
想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先通过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看看你有没有资格,通不过你就连科举考试的边都沾不着了。
这个资格考试叫童子试。虽然叫童子试,但是也并不容易通过,七老八十,孙子满街打酱油还来考童子试的也大有人在。
童子试分三级,第一级叫县试,在县里举行,由知县主持。
如果你通过了,别着急,还要参加府试。府试在府城考,由知府主持,考中的叫童生。
如果这个你也通过了,还是别急。你还要再参加院试。院试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的县城或者府城主持。考中的叫生员,俗称秀才,第一名叫案首。得了这个生员的称号才算是有了功名。
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穷酸秀才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不然,考到这个功名已经很难得了,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考不到这个功名。即使像《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这样的文学大师,这辈子也就只考到这个秀才的功名而已。
这三级考试合起来就叫童子试。
如果你通过了童子试,恭喜你,你已经取得了科举考试的资格,领先了很多人,已经站在出仕做官的起点上了。现在的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见官可以不拜。不过不要沾沾自喜,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你面前的路还很长。
你还要先参加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通过了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是不是有点懵了,这么多考试,又这么难考,那得考到何年何月啊?
但我要告诉你,现在问何年何月还为时过早,因为前面的这些都是小打小闹,不算什么。如果你连这些都考不过,那我劝你还是趁早洗洗睡吧,你不适合参加科举,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学习上了,趁着年轻多撩几个妹子都比干这个强。
但是如果科考你也通过了,那恭喜你,你又把很多人甩在了身后,现在的你完全有资格参加真正的科举考试了。
科举考试共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现在你要面临的就是第一级—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天在省城举行,所以又叫秋闱,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朝中的翰林主持。发榜的时候正值八月,八月桂花遍地开嘛,这个时候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所以这份榜单又叫桂榜。乡试考中后叫举人,乡试第一名叫解元。
如果你通过了乡试,那恭喜你,你现在已经是一位举人老爷了,已经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即使你以后的考试一次也考不中,你也仍然有做官的机会。
不过前提是要有官员死在任上,留下空缺的职位让你顶补,并且一般来说你还要在官场上有点路子,否则就算有空缺也轮不到你。
因为举人太多,而空缺相当有限,毕竟人家官老爷们吃香的喝辣的,没那么容易死在任上,反倒是你这个穷举人三天两头挨饿,更有可能死在头里。而且你就算是补了缺,也只能做一些知县、教谕之类的芝麻官,想大红大紫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著名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于大人就是举人出身,而且确切地说,他不是正经举人,而是副贡生。就是在乡试录取举人的正榜之外录取的附加名额,有去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会试的资格。这位于大人走了狗屎运,因为清初战乱死了不少人,再加上由于满洲人坐了天下,汉人不服统治,不肯出来做官,所以那时候官员的缺额特别多,就这么的,他才以副贡生的身份在广西一个鸟不拉屎的穷县混了个知县。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有个好前途,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接着考下去,而且现在离成功已经越来越近了。
好,现在身为举人老爷的你要赶紧进京赶考去了,你没有时间炫耀你的功名,因为下一轮考试—会试,即将在明年开春举行。
现在你到了京城,准备参加会试。会试举行的时间是乡试第二年的二月份,因为在春天,所以又叫春闱。考中的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的考官一般都是大学士、尚书之类的高官,如果你考中了,也就是说他们点中了你的卷子,那你以后就是他们的门生,也就是学生了。
考完以后你要去拜他们,以后你进了官场,万事自有你的这些个老师们罩着。当然,你的老师们也不会白罩着你,所以你以后也要乖乖地听话,老师们让你做什么,你就得照做。老师们看谁不顺眼,你就要主动帮着掐架;老师们犯了事,如果需要你出来顶缸,你要义不容辞。否则,你不但前途难保,甚至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要不怎么说古人尊师重教呢,这个师可不是白尊的。
同时,和你一起考中的这些考生就是你的同年了,相当于同学,你们都拥有共同的老师。以后他们如果升了官,少不了要拉你一把。当然了,如果你升了官,也不能忘了他们。
这些就是官场中最基本的规矩。以后到了官场上,上头有你的老师们罩着,下边有一班同学跟你共进退,这样你就可以在官场的激流中站稳脚跟,稳步升迁了。
如果会试你也通过了,那真是要恭喜你了,因为你这辈子已经注定要做官了。下一轮的殿试只是重新排个名次的友谊赛,不会再淘汰选手了,你已经稳稳地握住了印把子。准备好参加一个月后的殿试吧。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举行。考中的叫进士。
进士分为三个等级,称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人,就是殿试的前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名额不定,一般在几十人到百人以上不等。
毕竟是国家最高学位的考试,能考中的一般肚子里都有点真东西。而且,八股文还是有好处的,按照《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说法: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所以,能考到进士这个级别的,那个才华绝对不凡。
乾隆朝的大才子秦涧泉就是状元出身。当年他高中之后和一帮诗友游岳王坟,见到旁边有秦桧和他老婆王氏的铁铸跪像,两旁有以两夫妇口吻写的一副对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众诗友读后不觉发笑,想起他这个新科状元也姓秦,就戏弄他,要他也写一副对联以记此游。
秦涧泉提笔写道: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众诗友一见此联,不由得拍手叫绝,可见其文思之敏捷。
所以说,在那个时代,不通的举人有之(比如范进同学,虽然他是小说里面的),但是狗屁的进士世所罕闻。因此,科举制度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能使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为国家选拔出真正杰出的人才。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