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三)预言家的奋斗(2/2)
西伯昌回到封地后,将他确立的“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不过,这次他学乖了,再也不敢大张旗鼓的收买人心,也不再搞那种废寝忘食同贤人侃大山的政治秀,而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用雷锋同志那种助人为乐不留名的做法,为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好事、实事。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虽然西伯昌极力将自己行善积德的高尚行为隐藏起来,但经过人民群众口耳相授,他的令名已经在全天下传扬。
仁义兼备的西伯昌领导的周国,因为社会风气好,办事讲规矩,得到了天下群众的广泛认可,也引来了一些上访群众,比如周边小国虞、芮的两位老兄。
这两位老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矛盾(估计也就是山林土地纠纷啥的),官司从村里一直打到国君哪里,因为分属两个不同的小国,一直没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两位老兄一合计,觉得只有天下最仁义、最公平的领导:大圣人西伯昌出面,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于是,他们带着上访材料,一路风餐露宿,投奔周国而来。
一进入周国境内,他们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没有矛盾、没有纠纷,农民们在耕田时互相谦让土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处处受到优待,整个社会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气氛。
他们所接触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身份高低,全都是非常和善的谦谦君子,一听说他们是从国外专程来找西伯昌解决问题的,都真心诚意地提供帮助,没有听到一句恶言恶语,以至于走了几天,都弄不清周人如果要表达tmd这个意思,该怎么说话。
这两位老兄在周国和谐社会的影响下,越走越泄气,越走越惭愧。
直到有一天,在知道了周人表达tmd的方式之后,他们彻底崩溃了。
他们看到路边两个农民在激烈辩论(注意是辩论不是吵架)。
农民甲:老张,这块土地明明是你的,你为什么硬要划给我!
农民乙:老李,这块土地以前就是你爹硬让给我爹的,现在还给你,天经地义!
农民甲:你要再谦让,可别怪我不客气了,我明天就把我家的猪全赶到你家去!
农民乙:你要不收,我可发火了,到时把我家鱼塘的鱼都引到你家鱼塘里去你可别怪我!
两位农民表达不满的方式让虞、芮过来的两位老兄大开了眼界。
他们互相看了看,在四目相对之后,异口同声地感叹:咱们太tmd丢人了!
咱们所争的,不过是巴掌大小的一小块破土地,这让我们闹得鸡飞狗跳,打得头破血流的东西,居然在周人这里一文不值,谁奉献多谁光荣,谁占便宜谁可耻。我们这点破事还值得闹到西伯昌他老人家那儿去?传出去还不把祖宗八辈的脸都丢尽了啊!
撤!赶紧撤!
说罢,这两位老兄就在田坎上请两位周人农民兄弟作见证,当场签署捐赠协议,把所争的土地贡献给国家用于公益事业,然后如释重负,有说有笑手拉着手回国去了。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各诸侯之间开始流传着一个政治预言:看来,这天下总有一天要姓姬!
西伯昌也顺应这个预言,逐步实施一系列军事行动。
首先,伐犬戎,这帮人以前得罪过周人,现在要揍他们一顿出气。
其次,伐密须,这个小国不自量力,非但不给周国面子,还敢时不时搞点小规模军事骚扰,不教育教育实在说不过去。
这两次军事行动很有效果,于是周开始明目张胆行使天子授予的征讨之权,干掉了正儿八经的诸侯国:耆国(饥国)。
这么一搞,纣王的忠臣祖伊慌神了,他立即将他的忧虑向领导做了汇报。
谁知纣王信心爆棚,他一笑而过:老子不是有上天保佑么?西伯昌这老小子翻不了天!
西伯昌的确敌不过天命,所以他更加抓紧实施自己的战略部署。
接下来,他讨伐邘国,打通进攻纣王的门户,讨伐老冤家崇侯虎,剪除了纣王的爪牙,扫清了前往中原的最大障碍。
在打垮崇侯虎后,西伯昌在原崇侯虎的地盘上建设了一座规模宏大,易守难攻的城池:丰,随后将周的都城从歧下搬迁到丰,实现了周国从西部边陲的荒蛮之地向中原腹地挺进的战略转移。
等这一切基础都打牢之后,西伯昌终于等来了他的天命,他把一切都托付给他的好儿子:姬发,溘然长逝。
西伯昌自继承周国君之位起,共在位五十年。
除了经济、军事等政绩之外,西伯昌还作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文化贡献。
当年被囚禁在羑里监狱的时候,他像所有坐牢的高级领导干部一样,找到了一项兴趣爱好,以排遣牢狱之苦,不过他的爱好不是练书法,画漫画,而是:研究八卦。
这一研究可不得了,他不仅从将祖先传下来的八卦,增益到六十四卦,还从中推测出了历史演进的规律,从而坚定了兴周灭商的信心。
这监狱,真没白蹲!
历史车轮果然按照西伯昌的设计轨道滚滚向前,据诗经记载,在虞、芮两位老兄上访惭愧而回的事件之后,西伯昌就被天下有志之士认定为受命之君,无冕之王。
西伯昌崩,子姬发立,姬发——周武王,他将父亲西伯昌尊为“文王”,将太爷爷古公亶父尊为“太王”,将爷爷公季尊为“王季”。
周逐步坐大,从而取代商,也是从太王古公亶父开始,最终由文王、武王共同实现的。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