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如进士(1/2)
第353章 如进士
“江西、安徽的士子中,有几个八股、策论的分数尚可,奈何其他科目的分数惨不忍睹。”刘齐衔解释说道。
“故而无人得中,江西、安徽的应试士子中,分数最高的仅有四百四十八分。”
江西、安徽两地的士子来得迟,同样是临时抱佛脚,他们抱佛脚的时间也要比湖湘两地的士子少得多。
故而在新设的五科实学之中,江西、安徽两地的士子成绩普遍要比湖湘的士子差。
彭刚凝思良久,说道:“江西、安徽士子涉险来武昌参加北试,若无一人得中恐寒了江西、安徽士子之心。
原有的榜单不动,安徽、江西的参考士子,各点两名分数最高的,给予他们殿试资格,以资勉励。”
眼下除了九江府的德化、瑞昌二县,彭刚在江西、安徽两地还没有实控区。
即便是九江府的德化、瑞昌二县,也是彭刚统治的边缘地带。
赣、皖两省有读书人愿意来参加考试,彭刚已经感到有些惊喜。
彭刚觉得有必要点四个赣、皖两省籍贯的应考士子作为表率以示勉励,以便下次北试能吸引到赣、皖两省的读书人。
“遵旨。”刘炳文、刘齐衔等人齐刷刷回答说道。
他们对此皆无异议,前明尚有南北榜。
既使以当前清廷的科考而论,不同省份科考的难度亦是天差地别,似江南那等文脉荟萃之地。
很多生员单论考试能力,要比边疆地区的举进都强,之所以未能得中,无非是江南科考竞争实在过于惨烈。
彭刚点四个江西、安徽的士子参加殿试,在刘炳文、刘齐衔、刘蓉等人看来十分正常。
“殿下,武昌行政学堂缺生源,应试的士子皆通晓文墨,属下以为,未上杏榜的应试士子,可酌情纳入武昌行政学堂就学,学成之后委以职事,亦可为我所用。”刘蓉上前一步,建议说道。
彭刚已经在武昌开设的四个学堂中,行政学堂的招生门槛是最高的,故而武昌行政学堂自成立伊始,就面临生源不是很充足的窘境。
“我正有此意。”彭刚拿起桌面上的排名列表,认真查看了起来,旋即提起笔,又划了一道行政学堂线。
“没上杏榜,但分数在四百分以上的士子,赐予如进士功名,准予进入武昌行政学堂深造。
分数不及行政学堂线,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的,若身体素质达标,能通过武昌讲武堂考核的,亦可入武昌讲武堂进行深造。
若不愿投笔从戎的,可入武昌师范学堂进行深造,学成毕业之后给予编制。”
目下彭刚扫盲的工作尚停留在培养教师阶段,还未完成铺开。
知识分子,哪怕是小知识分子,于彭刚而言都是难得的人才。
既使没能得中的士子,也要尽可能的想办法留下来为自己做事。
定了成绩,彭刚命身边的承宣官李汝昭到武昌照壁前放杏榜,公布会试成绩。
太平天国的承宣官,主要负责文书传达、命令传递和政务沟通等事务,相当于各王王府与各级官府,乃至军队之间的联络官和机要秘书。
北殿的承宣官亦然,彭刚基本上是拿这些承宣官当秘书使唤。
太平天国的承宣官论地位,相当于是天国的中层官员,但由于承宣官为诸王近侍,实际上的地位会比名义上的地位高得多。
承宣官分为殿前承宣官、正、又正、副、又副五个等级。
目下北殿有两个殿前承宣官,一个是刘炳文之子刘思进,一个是湘南文人李汝昭。
彭刚的三十多个承宣官都是较早投效彭刚的小知识分子,不是来自广西,便是来自湘南。
其他诸王的承宣官亦然,基本上也都是投效太平天国的广西、湖南的读书人。
所不同的是,按照太平天国的职同官制度,其他殿的承宣官会被授予诸如职同xx的品级,以明确地位高低,并且承宣官可以染指军务。
北殿军政的界限较为分明,承宣官则无职同之说,且不能染指军务。
彭刚会时不时提拔一两个承宣官到圣库系统或者地方任职。
目前彭刚派遣承宣官最多的地方,一个是黄梅县,一个是大冶矿务局。
李汝昭领命,驰马执榜前往武昌贡院放杏榜。
时维十一月朔日,武昌贡院照壁之前早已人头攒动,北围得水泄不通。
很多士子已经聚在武昌贡院的照壁附近等待放杏榜。
会试决定了有没有资格当进士,能不能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是大多数应此次北试的士子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毕竟后面的殿试通常只考一场策问,按照惯例,殿试原则上不再淘汰人。
上了杏榜,基本上就等同于已经是进士。
杏榜因发榜时正值春季杏盛放,故得名“杏榜”。
只是此次北试的杏榜有些名不副实,十一月就发布了,要比清廷的杏榜公布时间早得多。
毕竟参加北试的士子人数少,仅有一千八百多人,阅卷的速度肯定要比清廷的会试快得多。
当以李汝昭为首的承宣官在三十余名北殿圣兵的护卫下,将那张决定数百人命运的黄榜高高张贴起来时,整个场面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声浪。
“中了!中了!我中了!”
“唉又落榜了”
“诶,我无缘大清的科举,不想也无缘此次北试,此番算是白来一趟。”
中榜者狂喜的呼喊,于落榜者失落的叹息声不绝于耳,交相映衬。
以后很多后排看不清榜单的士子发出嘈杂的叫声。
士子们的目光自然最先聚焦于榜首。
“会元,湘潭王闿运!”
当公布了会元的名字,人群中顿时响起一片混杂着惊叹与了然的嗡嗡声。
王闿运才华横溢、文名早著,在应试士子中本就备受关注,其夺得会元,虽令人羡慕,却也在情理之中,无人感到意外。
王闿运本人,依旧是一身青衫,立于人群外围,嘴角噙着一丝淡然的笑意,并无太多狂喜之色,仿佛一切尽在掌握,此番能中北试的会元在他意料之内。
他只是微微颔首,对周围投来的祝贺目光坦然受之。
“第二名,汉阳李旭诚!”
“第三名,江夏周济深!”
应北试的士子以湖北人居多,其中尤以汉阳县士子最多。
会试第二、第三名的名字引来更多本地士子的欢呼。
周济深正与兄长周济鸿挤在一起看榜,闻听自己名字高悬第三,一时竟愣在原地,直到周济鸿用力拍了他的肩膀,他才“啊”的一声回过神来,眼眶也湿润了。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