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回 转任濮阳(2/2)
“多谢荀公!”
这些是大决策,不是陆仁可以决定的事,所以必须要说出来,再由曹操来正式下达。荀彧在听过之后稍作沉吟就全都记到了竹简上,然后就取过一个盒子交给陆仁道:“以上政令正式下达尚需些时日,你可先执印赴任早赴濮阳,如去年一般先作些准备。至于流民的招募,夏候元让在回濮阳之后已经在做了,你到了濮阳之后直接带领屯民开田挖渠便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请夏候元让带领军兵助你。”
荀彧淡然一笑:“看来你和我想的一样。西都一但有变,便是可以兴复汉室的天赐良机,明公亦当趁此良机举兵西进去迎奉天子,而且这件事万万不能被其他诸候抢在了前面。”
关于就任濮阳令一事,陆仁固然是有些身不由己,但有机会去当一当大官、过一过官瘾,这恐怕是任何一个吊丝宅男都多多少少的曾经想过的事。换句话说,又有几个吊丝宅男之流的,没有想像过自己成为大公司里的老总?只不过一般都是想着当甩手掌柜,然后过那种“有事干书干,没事干秘书”的日子。
荀彧微笑着向陆仁点了点头:“天幸得义浩你来助我,着实令我安心不少。现在给你濮阳令一职,就是让你放胆去做,但有所需你只管调用便是,无须禀我。此外若有何难处,夏候元让也会助你一臂之力。你虽归夏候元让统属,但在屯田一事之上,夏候元让也不会干涉于你,至少至少不会再发生韩元嗣那样的事。”
陆仁干笑着抓了抓头皮,心说我这是知道后面事情的发展呢。而且之前我是在屯田,在大走势上是影响不到的,现在说出这话当然准啦!
而荀彧这里顿了顿之后,复又向陆仁道:“正如你所说的那样,东都已然残破不堪,明主若是在东都重立朝纲,最终只能是落得个为他人所趁之局。所以请天子迁都之事势在必行,而真到那时,新建都城所需的钱粮绝不是个小数目。”
陆仁心中一动,试探着道:“比如说……”说着伸出手指指了指北面。
陆仁转任濮阳令可不是直接就从营屯那里过去,而是先要去鄄城那里向荀彧报个到,而且由于曹操出兵在外,相关联的印绶什么的都得找荀彧拿。
陆仁那感情好,先期的准备工作已经有人在帮自己做了,省掉了自己不少的麻烦事。当下便很郑重其事的从荀彧的手中接过了印绶盒。
陆仁接上了话:“所以才会把我调去濮阳,用意不外乎抓紧时间屯积粮草,以应对新建都城时那庞大的需求。荀公啊,我好歹也曾在你这里当过一阵子的比曹掾史,算是清楚衮州各地的钱粮岁入,所以这里面的事我当然是一想就明白了。”
当时汉献帝那头其实是另有派人来当衮州牧的,而袁绍考虑到曹操能帮他挡住淮南的袁术,就以关东联军盟主的身份强行介入这件事里面并且帮了曹操一把,才使得曹操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借口来继续统领衮州。但这个借口也仅仅是相对合理一点而已,由于不是朝庭的正式任命,始终是有点说不过去的。而现在朝庭正式任命曹操为衮州牧,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陆仁手上有后世学者分析出来的资料,对这些事当然是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见荀彧突然问起这件事,陆仁到也有些想在“王佐之才”的面前装装13,因此在故作沉吟了片刻之后回应道:“李傕、郭汜都不是什么好鸟,属于越王勾践那种有难可以同当,有福却不能共享的货色。想王司徒已死多时,吕布被他们逐至关东,关西之地早已完全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而关东诸候这几年无人进取,反到是为了争夺地盘在兵交不断,换言之当初的关东联军对他们也就没了威胁。他们坐享着这样的安乐之局,彼此之间早该出点什么事了。”
如果有个现代人在场,恐怕会说这会儿的陆仁真和胡汉三没啥分别……
荀彧点头称事,并且提笔记在了桌边的竹简上。看来荀彧也有使用记事本的习惯。
(南昌又在暴雨,烦人啊!求票求推荐求收藏!)
可惜的是陆仁很清楚自己当不了甩手掌柜,身边更没有能干的秘书可以干……这两个“干”字都是两重意思了。不过再怎么说,高级官员确实是当上了,而且偶尔回想起自己在离开营屯时所发生的那一幕,陆仁也会没来由的涌上一股干劲。其实一个年轻气盛的人,谁又不希望自己能有点像样的成就?虽说这种想法和宅男吊丝们一般的想法是矛盾的,但人活在世上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实在是正常。
荀彧又道:“义浩你到现在都没有随从,身边只是有一个侍女随侍而已。之前只是在鄄、范之间的地方建一村落,又有李曼成督军五百在侧,你无有侍从到没什么关系。现在任濮阳令督促屯田,少不了要四处巡视,得有些侍从在侧护你周全。我已在我族中挑选了些青壮子弟,你带在身边吧,好歹也可以让我放心一点。”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