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理论与实践(1/2)
李明瑾认真地做着笔记。
南哥讲的理论,对于学企业管理的她来说,基本是不难听懂的。
这理论主要说的就是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企业的经营能力,从而决定它的投资价值。而对于很多民间刚创业者来说,ta可能只是注册了一个公司,全公司的员工就老板一个人而已。这样的创业者往往都是因为有了一个想法或者一个项目,而注册的公司。要判断ta的公司的经营能力,实际上就是判断这个创业者的新项目的可行性。
新项目的可行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技术性可实现性,另一个是市场需求,也就是能解决消费者的哪一个“痛点”问题,再一个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生产情况,最后就是创业者和ta的团队的运营能力。
南哥毕竟不是做研究的学术性人才,他更侧重于理解和实践应用,所以他讲得通俗易懂。李明瑾想,不仅是她,在做的人都应该是能听懂的。但听懂是一回事,实际面对项目时怎么判断又是另一回事。
这就跟她学人力资源一样,书上说怎么通过面试找到最合适企业的应聘者,列出来的关键步骤都是一二三点,但是在现实的招聘活动中,找到企业认为合适的应聘者并不难,难的是应聘者入职后能真真正正地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能在新的岗位上安稳地做下去,而不是入职了没多久就走了。
招聘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录用了一个员工,而且新员工入职一定时期后的离职率。
因此,对于南哥讲的理论,李明瑾觉得大家都能听懂,这是没问题的,问题是在于怎么融会贯通地去运用。
她看到有几个老员工也来听课,而且听得很认真,也在做笔记,似乎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她的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不是专业的项目投资人,光靠南哥这样的培训和个人的领悟能力,就能准确地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或者说有价值的项目吗?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公司的项目部人员更换比例会非常大呢?像她上次参加的那样大规模的招聘,是不是也是公司的常态呢?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