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2)
那么历史上大家对佛陀一生的教法就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判断。统一起来,最广受认可的是天台宗对佛陀教导的判断法。称为五时三教,细分的话,是五时八教。意思就是佛陀说法的5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叫做华严时,就是佛陀刚刚成道,在天界讲的华严经,因为广大深远,对世界有充分描述,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理解,所以被判断为对大菩萨和根器很利的天人所说,犹如日出时候,太阳只能照到山顶。这个就叫做华严时。这个范围内的说法,又叫做【顿教】,因为大菩萨和天人们是一点就通的,容易顿悟。
接下来是佛陀对最初的五位比丘讲的小乘经典,从戒定慧三学,四圣谛,十二因缘,经律论三藏为主的教导,犹如太阳高升,从山顶照到山脚,暗示山脚下的人【根器不太利】也可以领悟的教导。这个时期是在鹿野苑讲法,所以又叫鹿苑时。因为人们通过稳稳的学习,可以一步步逐渐走向解脱,所以叫做【渐教】。
再后来,是引导已经在小乘有成就的人,往大乘走,所以开始讲一些大小乘优劣分别的经,诸如?维摩诘啊,思益经啊,楞伽经啊,等等,这个时期叫做方等,因为佛教讲究的是不落固定见解,如果对比优劣,就是不平等了,所以虽然这些经表面再说小乘不如大乘,但是还是用方等,表示不管走什么道,都是平等的。至少先有这个认知。所以这个时期叫做【方等时】。
再往后,就是【般若时】,这个时期是以讲述空性为主的时期,包括大波若经啊,金刚经啊,也就是我们学佛的中观系统时期。主要内容以讲述胜义谛,或者说延伸胜义谛为主,所以整体都在说空,或者论述空性。联合前面的方等时期,又叫【空教】,也叫做【通教】。之所以叫通教,是因为好比太阳升到最高空,可以照入山谷里,什么人都可以接受。为什么这样形容,因为小乘的人,他可以理解,所有事物都是被组合成的,本质是空。大乘的人就更加了,就算凡夫,他也知道,幸苦追求的一切到头一场空。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入手,都能理解空性。所以在中国最广泛,最普遍的就是空教,以心经,般若经,金刚经为主的思想。这就是【通教】。
再往后就是唯识系统,从空里再说有,这个时期的论述以缘起有,自性空为主,而主要论述有的部分,所以回归一开始的小乘,论藏,华严,等等现象,就好比太阳开始下降,已经照不到山谷和山脚。又开始照比较高的山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个时期它是凌驾在中观系统上的,所以和中观的般若是一个时期。所以还是属于般若时,但是呢,因为教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因为有很多人是执空的,所以不论有。所以叫做【别教】,意思就是个别人可以领受的教法。
最后就是佛的晚年时期,佛的晚年主要就是圆融所有之前的教法,比如法华经,涅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都是这个时期。目的是把之前的所有教法都统一起来,所以法华经里提出,所有教法都只是善巧,其实都是指向涅槃。不管你是小乘阿罗汉的涅槃解脱道,还是菩萨道,不断的修行成佛,最终涅槃,其实从似等同的角度来看是一样的,都是指向涅槃。无量寿这些净土的指向也是一样,最终全部指向涅槃。再加上净土这些经文,如果没有前期,包括禅修,包括对所有论藏,空性,中观唯识的了解,是永远不能完全懂得的,类似密法。所以是在晚年最后讲的,所以这个时期叫做【涅槃时】,又因为圆融没有障碍,前面所有的教法全部能够领受、统一、圆融的运用,所以又叫做【圆教】。
最后讲一点,大乘小乘争论什么佛说,非佛说,是不是阿难亲口所说等等,这些就是鸡同鸭讲。因为小乘是有部,也就是论有,它不是空教。所以上座部讲佛说,是说佛陀,这个人嘴巴说~这样子。而大乘说的佛,指的是灵活的。尤其指法身,意思是佛以法为身,所以法就是佛,佛就是法,只要符合佛理,它就是佛说。所以你口中的佛,和我口中的佛,不是一个概念,双方争论,这是愚人。
最后总结:次第修行的话,就应该从【渐教】开始学习,通达以后再往方等,般若去发展。不然说句主观点的话,心经就是般若部,里面那么多名词,无明,五蕴,老死,这些词汇都没有完全明白,学了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地基,基础不稳的人,比如解释十二因缘,遇到名色,因为他没有系统的学习小乘,他就会粗浅的理解为物质肉身的形成。但是学过的人都知道,名色,就是名法(精神现象)和色法(物质现象)。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