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2/2)
言下之意就是说“嘿,你做的电视剧一定要符合这个标准才行哦。”
第一集弃剧的用户中,35%是前7分钟放弃的。
第一集前7分钟的弹幕数量,占整集比例的40-50%。
而40%的用户会在前三集弃剧。
看到这个规律,第一直觉是——用户真是好残忍啊。
然后一想,自己就是这样啊,只愿意花几分钟去看一个东西吸引住自己没,没的话,赶紧下一个。
当然也有一种例外。我会看其他人的评论和朋友的推荐。
如果有人说“继续看下去,真的会很不一样啊。”
我就会真的继续看下去。
自己的第一直觉很重要,但如果有自己信任的人保证,那就更重要——毕竟,再换一个片子看,也不一定能换到更好看的。
话虽然这么说,但希望《我在未来等你》在爱奇艺播出时,大家还是多花点时间。如果你相信我,我的意见是“继续看下去,真的会很不一样啊。”
3
每次发新书,我都会提前发布签书会的行程安排和海报。
我真的很困惑和恼火……还有想哭。
很想发脾气,但又告诉自己“大家多热情啊!你不要伤害人家好嘛。”
好嘛好嘛!那我就不回了。
或者只能压抑住烦躁假装很活泼的回一个“海报上就写了鸭(再加一个可爱的表情)”。
为什么不看文案,为什么不看海报呢?
我一直不明白这个问题。
后来想了想——是不是真的有些人必须要把所有的信息写在眼前,只要不能出现在眼前的,就根本不想/不会动手多浪费一秒的时间?
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吗?
真的有,而且还有很多。
4
前段时间,光线进行了校招,经过了大几千份简历筛选和面试之后,有八十几位校招生入围,最后能留下试用的名额不到二十位。
我出了两道笔试题,给了大家半个小时的时间。
当我把试卷收上来之后,发现了一张写满了字的纸,我很期待的拿起来看。
发现这位同学并没有把半个小时的时间花在了尽量回答好两个问题,而是写了整整一页纸介绍自己有多么热爱这个行业,有多希望加入到我们部门……
一张纸满满的热情灼伤了我,却没有留下任何一点专业。
我又感动又愤怒,你就不能靠专业进来之后随便怎么朗诵吗????
我很惋惜的将那张答卷放在了淘汰行列,热情和勇气每个人都有,只是会表达和不会表达,但专业与日常的积累才是我们能走到一起的前提。
5
一想着接下来每个周末都会去很多城市,和很多素未谋面以及相识许久的读者们见面,就有一种奇怪的仪式感——我展示的样子要更好一点才行。
穿衬衣还是休闲装?算了算了,既然是职场书那就穿整套的西服吧。
还是在每个书店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聊天吧。
能多去一些学校吗?很多同学出不来,但是我们可以去啊。
每天都这么想想,就觉得一周的时间也快速了起来。
结尾的时候又重新看了一下前面的那个问题:“不想浪费自己更多的时间”和“到底要坚持多久才合适?”,中间的界限在哪里,到底标准是什么呢?
我大概想到了一个答案:
如果你仅仅是利用闲暇时间去欣赏某种事物,上来就要产生愉悦感,“不想浪费时间”确实应该是一个判断标准。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把某件事情做成专业,能让你养活自己又能因此立足,那就不能觉得自己浪费时间了——不是有个定律叫“一万小时定律”吗?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以上资料来自百度搜索
一万小时定律只是一个笼统的解释,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当然不仅仅只是花时间,还需要方法,还需要自我总结提升正确率,但要做到一点拿得出的事情,首先一点就是要舍得花上大量的时间。
别说一万小时了,哪怕你花上1000小时,你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这个道理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早就写过了)。
6
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里有一段话我一直记得。
“他滔滔不绝直到到自己憋的透不过气来,随后又像约旦河一样沉默不语。”
早已不记得前后情节。
只是这样的人,很清楚自己的处境,挣扎着挣扎着,却又因为懒,干脆就地直接躺着期待有人路过给自己盖上一床被子。
那时是温暖是援手?还是收尸?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