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1/1)
爹爹,苏北农村,爷爷的呢称,苏北农村的孩子都是这样称呼爷爷,我当然也不例外。
爹爹已经过世多年,如果还健在的话,应该有一百岁了吧,我没确切地计算过。
爹爹共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生于民国时期,一九二几年,确切的年份不是很清楚,也从未去追究过,只是从我有记忆起,他就是我们的爹爹。
由于家境贫穷,父母又走的早。家里排行老大的他自然就充当起了一个俨然是父亲的角色。他很早就在社会上闯荡。大概十几岁的光景吧,他就走南闯北,做小生意。赚钱供两个弟弟读书,当时是私熟,鲜有真正的学堂。爹爹却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去读书,自己一人在外面闯荡。
爹爹虽没读过书,但头脑却很好使。这在后来我就领教过。当时我已小学毕业,家里卖攒下来不舍得吃的鸡蛋,小商贩算钱的时候,爹爹算的比那些商贩快过了,而且都精确到分,甚至到厘。让一直和计算打交道的商贩自愧不如。就连我这个当时还说,算是有文化的人都自叹不如。
爹爹靠着他那聪明的大脑,和能吃得苦中苦的干劲,硬是抚养大了两个弟弟,供他们生活,供他们读书。后来从爹爹和我们小辈的闲聊中得知,他当时也是被逼无奈,父母早逝,家中的弟弟们饿得肚子咕咕叫,他不得不外出闯荡。他虽一个字不识,但他明白没知识没文化的硬伤。他常说,在外做生意,有时对方让写个字据,他都不知所措,甚至于对方让他签个名,他也只能按个手印。所以,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弟弟们读书,哪怕他再苦再累。这后来我们都见证了他的成果:二爹后来成了生产队的一个干部,三爹是生产队的一名会计,这在当时四五十年代来说,在那个地方,已经是一个很让人羡慕的差事了,是文化人的象征。当时村里队里大多数人因为贫困,做了一辈子的文盲,他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年要写对联了,三爹家必定是门庭若市;谁家有纠纷有困难,必定找上二爹或三爹,他们认为,他们是文化人,会讲道理,可以帮他们理清事由,解决困难;谁家若是要给远方当兵的家人写封信,必定是找上三爹爹代笔。那时的爹爹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为家里添了两位文化人而高兴。他总算可以告慰在天之灵的父母了。
而我的爹爹依旧是个文盲。盲得只是后来三爹教会了他认识自己的名字,其它一字不识。但这不影响他走南闯北做生意,我想更多的是因为爹爹童叟无欺的生意经吧,他的人格成了他最好的文化代言。以至于后来,我们都很大了,在某个很远的外村提起爹爹的大名,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这个人仗义。他不光公平做生意,当某人有实际困难时,他定会慷慨解囊,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而且不设还期,等那人啥时候手头宽裕了再还。以至于后来有部分人,到我爹爹离世,期间几十年的光景过去了,也没还当年的慷慨解囊,大概那人是真的忘了吧。不得而知。反正爹爹后来和我们说起,我们追问道,就真的不要了?他只是笑了笑说罢,也许那人真的太困难了吧,算了,算了。
爹爹对他人如此大方大气的一个人,但他对自己却是十分的吝啬。记忆中他那条宽腰大裤腿的土布蓝的裤子不知穿了多少年。洗了又洗,把土蓝色洗成了浅灰色,再由浅灰尘色变成泛白色。裤腿上的补丁打了一个又一个,打了一层又一层。连现在大街上乞丐穿的衣服都没他的”豪华“。那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服装吧。奶奶也是一直穿这种蓝布斜对襟的衣裳。虽然”豪华“,但他的衣服却是被奶奶洗得干干净净,即使泛白了,上面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污渍。我是最直接的见证人了。我们小时候只要在泥地里或只有沙土没有水的小河里打滚,被他瞅见,定会拖着他那条破腿一瘸一拐地向我们走来,嘴里还会喋喋不休地说些我们听不太清楚的话,把我们一个个从里面拧出来,说道,脏不脏啊,赶紧到井上洗洗,好好洗洗。这时候,娇小的奶奶定会出现,领着我们到井上好好地梳洗一番。嘴里也会不停地念叨着,脏啊,脏啊,好好洗洗,不然吃到嘴里要闹肚子的。这在当时的农村,很少人家有这种卫生常识的。这也许跟爹爹常年走南闯北有不少关系吧。他带来外面世界好的生活方式。
爹爹就是这么一个没文化,却有着那些文化人无法比拟的博大胸襟的旧时代的农村人。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