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愤怒的北极熊(2/2)
秦卫江率领从大明承天府钟祥官庄湖的一万五千名移民迁移到了这里,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官庄湖镇。
这些人开始在此种植各种大明农作物,并建设起农场。农场里的男青年开始与当地黑人通婚,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叫做龙场村民组,这些人都是大明务农百姓与当地黑人形成的混血,他们的语言是大明官话,许多生活习惯都是大明的习惯,但是肤色只比黑人略微浅上一些。
山地可形成地形雨,所以山地居民总是不讨巧,哪怕在干旱的黑非洲。当然,东非的埃塞俄比亚是例外,不过那里也被大明所征服了。
在黑非洲发现的最古老的土著文化——诺克文化,便是处于乔斯高原地区。这个兴起于公元前10世纪土著文化,除有成熟的农业技术、制陶技术等文明基本要素以外,还有发展了成熟冶铁技术。
冶铁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诺克文化乃至中西非土著文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经历成熟的青铜时代,而更像是直接从石器时代跨越进铁器时代。鉴于铁制工具比之铜制工具的优越性,以及黑非洲文明的后发性,如果这两项技术是沿尼罗河传入的。
作为后发者选择更为先进的技术发展,也属正常之举了。当然,这并不代表铜在黑非洲就不重要了。事实上,在中西非贸易中,从北方输入的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商品。只不过铜的定位更多是用来制造工艺品、奢侈品,乃至充当货币罢了。
无论是尼日尔河、乍得湖,还是乔斯高原,真正让他们有机会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聚光灯下的,是它们与跨撒哈拉贸易的对接度。从位置上来看,乔斯高原的北部会比其它方位,更有机会填补尼日尔河与乍得湖贸易中心之间的空白。公元11世纪到12世纪,这一地区诞出了一个以“豪萨”为标签的政治体。不过豪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而是一批兴起于乔斯高原北部,尼日尔河到乍得河流域相接处的城邦统称,由于主要城邦有七个,所以也被称之为“豪萨七邦”,其中最为核心的城邦叫作“卡诺”。参照旧大陆的经验,豪萨人的城邦体更类似于古希腊式城邦的存在。
卡诺相当于雅典,在有强大外敌入侵时,他们会趋向于结成同盟共同应对;而为了争夺利益,彼此之间也会征战不休。
处在桑海帝国与博尔努王国之间的豪萨之地,不可避免的成为两者争夺势力范围的焦点之地。豪萨松散的政治组织形式,使之战略上一直处于防御地位。
豪萨人不仅像其他跨撒哈拉贸易的受益者一样接受了绿教,还在语言上更为彻底的拉近了与贸易对像的距离。甚至在进入城邦时代后,豪萨商人就很快选择借助阿拉伯字母,创立了自己的文字。
桑海人依靠军事而取得的政治上的成功,与豪萨人变通灵活的生存之道,并无所谓优劣。
从大西洋到乍得湖,沿萨赫勒南沿一线,基于跨撒哈拉贸易对西非文明、地缘政治进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大明在征服北非之后,已经正式接管了这些地区。
大量的摩尔人部落和大明移民进入了这一地区,他们开始在当地设立工厂,接管政权。
西非和东非,两大块土地连成了一块,面积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本土人口,和文明的外来者,大明移民、摩尔人部落,以及欧洲的技术工人共同组成的新非洲。
外来移民,特别是大明移民和大明的金融资本以及技术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文明火炬在黑非洲点燃。
大明的枪炮和军队,为大明找到了市场,大明的产品倾销在这片土地上,大大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
从大明来到黑非洲的水果小贩,刚到乍得,就被黑人流氓给抢劫了。
两名黑人流氓还鲁莽的玩弄了郭军的菊花,郭军想反抗,可是看到菜刀,他只能泪流满面的接受了现实。
在黑非洲,不仅仅有大明的成功者,也有郭军这样的失意者。
而且,像郭军这样的失败者还为数不少,以至于当嘉靖皇帝宣布大明的非洲战略基本上成功,只需要再征服一部分土地,就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时,那些失败者根本不相信。
(本章完)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