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第377章 炼油(2/2)
甚至张伟还发现:算是在炼油以外最基本的很多石油化工项目,也并非是易事。化工分析设备、化工专业加工设备即便在21世纪初的国内的自产化率都并不高。整个石油化工带来的整个20世纪化学工业体系几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才逐步发展起来的。
除了质量方面以外,在产量方面此时的夏地仍然有不少的困境。虽然炼油发展能力看起来也不过是三四年内能有相当规模的事情,可是石油获取方面的能力,至今仍然没有特别可靠的消息。
整个石油化工领域,实际也属于加工规模越大越有技术效益和生产效率的领域,而此时石油来源途径的缺乏和整个夏地工业人口规模的局限,也使得至少在一代人以内的时间里,整个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效率并不算很高。
在后世,平均每人几百吨规模的石油年加工量都属于很大程度人浮于事的低效企业了,而是对于此事的夏地来说。要每年生产出万吨规模以的成品油,达到民国时代玉门油田的水准,整个行业体系少则占用二十分之一的劳动力资源,多则要占用十分之一左右的劳动力资源了,而且这些劳动力的技术含量还不能太低。
不过,当张伟从另一个角度开始思考的时候,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才终究没有那么大。在二十世纪列国竞争压力不小的年代里,工业规模对经济体系和战略安全体系的意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以钢铁和化工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在第二次世纪大战成为了工业力量的核心。一个类似法国或日本那样的工业国在理论能够生产出一九四四年苏联红军消耗的千万发左右榴炮弹规模是限了,总体战也可能并不朝战后期的联合国军强出多少。联合国军在整个战争很可能杀伤的百万规模下朝军队接近一战英法俄三国战绩其之一的一半左右了。而类似美国这样的大国,即便部队战斗效率无法和德国甚至苏联相提并论,也一样有可能在充分发挥的总体战靠数亿计的榴炮弹和大量其他技术兵种兵器拥有类似二战德国那样两三千万规模的战绩和六七百万的年杀伤能力。
可是对于如今的夏地而言,很显然工业规模则并不是最关键的,质量与技术才是。一战二战左右的时代,技术的作用似乎还并没有太大的决定性可海湾战争乃至现代一系列的技术发展时代很显然在高水平的冲突,半代左右的代差优势超越几倍工业规模的意义了。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