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天物》白话文解释 明 宋应星(1/2)
( ) 《天工开物》共3卷,18章.
上卷,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
嗜》6章,多数是和农业有关的,放在卷首,表明了宋应星重视发展农业生
产的思想.
《乃粒》:主要论述稻,麦,黍,稷,粱,粟,麻,菽(豆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在内的有关生产工具,介绍特别详细的是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水稻栽培技术.
宋应星在谈到用浸种法育秧时提到,水稻育秧后30日即拔起分栽,否则
容易引起减产.一亩秧田可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在江西
到近代还是这样.又说早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这些重要
的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
前的农书中没有记载过.这种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解说,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记述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科技成果的方法,使《天工开物》成为一部科学技术的完整著作.
宋应星还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外界环境变迁对作物物种变异的影
响.例如,他说有些水稻因干旱而逐步变成抗旱性的早稻,通过人工选择可
以培育出这种旱稻,农民们还创造出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宋应星还说,对
于那些排水不良,土温较低的酸性土,用石灰撒在苗根,便于中和土壤酸性,
促成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对于酸性不高的向阳暖土,则不宜用石灰.还提到
了骨灰蘸秧根,是施用磷肥的有效措施.
宋应星还介绍了以砒霜为农药伴种.砒霜又叫砒石或信石,是含砷化合
物,主要成份是三氧化二砷,有剧毒,一般用来烧制白铜,配火药,治疟疾
和顽癣,毒家鼠等.从宋应星开始,才有用于农业上拌种拌秧,以防病虫鼠
害的记载.
《乃服》:包括养蚕,缫丝,丝织,棉纺,麻纺和毛纺等生产技术,还
有上述生产工具,设备,操作要点,重点介绍了浙江嘉兴,湖州地区养蚕的
先进技术和丝纺,棉纺,还有大提花机的结构图.
宋应星在讲到蚕种时介绍的新蚕种的培育,反映了我国古代生物学上的
一项重要成就--人工杂交育种.将一化性蚕的雄蛾和二化性蚕的雌蛾杂
交,便引起蚕种变异,从而育出合乎需要的新蚕种.同样,将黄茧蚕蛾和白
茧蚕蛾杂交后,育出的下一代是褐茧蚕.这是我国古代不自觉地应用定向变异原理的优秀实例.宋应星介绍的这种变异现象,与19世纪英国学者达尔文(1809-1882)所述几乎相同.
宋应星还在本章的《病症》条中记载了根据蚕体变态,行为反常和食欲
不振,来判断病蚕.及时将有传染病的病蚕从蚕群中除去,可以使健康的蚕
发育成长,这些都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方法.
《彰施》:介绍各种植物染料和染色技术,对于蓼蓝的种植和蓝靛的提
取,从红花提取染料的过程叙述得比较详细,还涉及到各种染料的搭配和媒染方法.
《粹精》:叙述稻,麦等的收割,脱粒和磨粉等农作物加工技术和工具,
侧重于介绍加工稻谷用的风车,水碓,石碾,土砻,木砻和制面粉的磨,罗
等工具.
宋应星叙述的江西水碓,以水力为能源,通过立式主轴带动各机件,同
时具有灌田,脱粒和磨面3种功能,是17世纪世界上先进的农用机械.
《作咸》:论述海盐,池盐,井盐等盐产地和制盐技术,对海盐和井盐
论述得比较详细.
宋应星在谈到井盐时,特别介绍了四川井盐,在谈到了冲击式的顿钻后,
叙述了一种吸卤器,是个喉下安"消息"的竹筒.
宋应星所说的安有"消息"的竹筒,实际上就是唧筒装置."消息"相
当于阀门,皮制,当竹筒沉到井下时,下端阀门受卤水压力而张开,卤水进
入筒中.提筒时,阀门又受筒内卤水重力下压而封闭.在四川自流井土法制
盐生产时,至今仍可见到使用这种吸卤器提取卤水--它是用物理学原理而
设计出来的吸水器.
《甘嗜》:主要叙述甘蔗种植,制糖技术和工具,同时还论及到蜂蜜和
饴饧(麦芽糖).
宋应星还重点介绍了将水稻育秧法移植到甘蔗种植中,实行甘蔗移栽这
种新技术.
《天工开物》的每一章所叙述的内容并不是平铺并列的,而是有主有次,
把重点产品作为研究重点,突出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全书各章各节都主次分明.
中卷共7章,主要是工业技术.
《陶埏》:叙述建筑房屋用的砖瓦和日常生活用的陶器,瓷器(白瓷,
青瓷)的制造技术和工具.重点是介绍景德镇生产民用白瓷的技术,从原料
配制,造坯,过釉到入窑烧结,都有说明.
《冶铸》:是中国传统铸造技术论述最详细的记录,重点叙述铜钟,铁
锅,铜钱的铸造技术和设备,包括失蜡,实模和无模铸造等三种基本方法.
《舟车》:首先用数据标明了船舶和车辆的结构构件和使用材料,同时
说明各种船,车的驾驶方法,详细介绍了大运河上航行的运粮船"漕船".
《锤锻》:系统叙述了铁器和铜器的锻造工艺,讨论范围从万斤大铁锚
到纤细的绣花针,还有斧,凿,锄,锯等各种生产工具的制造,焊接,金属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