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水落石出(2/2)
张敏瞪了我一眼,手指向下船底竖起,“水,往下流!湖水在下沉,懂了吗?”
看我们发愣,张敏接着说,“湖水表面没有动,但是却在下沉,所以我们感觉不到”
我在大脑里形成了一个雏形,静谧的湖面,突然有一块出现凹陷,“这怎么可能?”
这时,阿布似乎明白了,恍然大悟道,“不会是因为冰层炸开,湖水发生倒灌了吧?”
张敏马上就否定了这个观点,答道,“冰层开裂,湖水倒灌的话,那么贝加尔湖的湖水是相通的,四面八方的水会向这里涌来,可湖面静的出奇,说明……”
说到这里,张敏更加坚信起来,“表层湖水保持不动,深层湖水发生洋流运动,大批量的湖水涌走,导致表层湖水下沉。”
张敏试图用最形象的语言给我们解释洋流运动,顾名思义,只有真正的海洋才会发生的海水大规模移动。比如太平洋的海水,在低气压带被压强产生梯度力作用,加上地转偏向力,海水表层向高纬度地区流动。但是为了保持海平面的水位,其他洋流就会补充这部分损失的海水,如此往复推动海流。也正因为有了海流,才有了地球上的风,也才有了大气流动和山川湖泊。
“我断定,这里是海震新震出来的湖湾,表层湖水是贝加尔湖的湖水,和深层湖水的温度和密度有很大区别,加上海洋的朝夕功能,底层海水退潮,表层海水垂直落下!”张敏有些激动地说道。
我听得出大概意思,“就是说,湖湾的水位在下降是吧?”
张敏有些得意的笑了,“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很难解释洋流的运动,比如发生在太平洋海岸,却影响全球气候骤变的厄尔尼诺现象。这里的区域性洋流也是一样的道理,新湖湾底层海水源源不断的输送出去,表层海水随之下沉。”
这完全是大自然的巧合,甚至可能和我们刚才的炸冰一炮也有关系,地形、气压、海水温度密度等综合因素,造成这种奇异的现象。
阿布敬佩张敏的学识之余,也忙补充道,“上个月的海震,震出的这个新湖湾,可能是一个密闭的空间,现在深层海水落潮,海水将回流贝加尔湖,这里的水位正在下降啊,却没有湖面的海水进来补充。”
在一个湖泊能形成这种洋流运动,不可谓不是个奇迹。张敏还说,为什么我们表层的湖水会下沉呢,是因为底层海水融入大量沼气冰晶,融化后产生气泡,降低底层海水密度。表层高密度海水迅速下沉,压着底层海水,更加速了这种奇异的洋流运动。
说到这里,三个人共同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水位下降后,我们现在可能,深深的处于贝加尔湖海平面的深处!我们之所以没被淹没,完全是因为底层海水的洋流运动。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等,等底层洋流运动停下来,再想办法。这时候才发现,原来空气中的雾水,正在逐渐稀薄下来,应该是于洋流运动中,海水温度改变空气温度,导致雾气消散。
天色已经不早了,我们就着鱼肉罐头,吃了晚饭。气垫筏不同于大船,入夜后想睡都没这个胆子,说着无聊的话,迷迷糊糊的一直到凌晨的时候,才各自晕睡过去。
这一觉睡得总觉得是泡在浴缸里,做了些稀奇古怪的梦,朦胧中感觉有人用手电筒晃我的眼睛,警觉的抬起困乏的眼皮。
恍然发现,哪里是手电,湛蓝的天空中,阳光普照,海雾早已被阳光驱散。
我伸了个懒腰,揉揉眼睛一看,“我……操!”
眼前的景象,如果非要我形容的话,这是另一个世界。
脚底下的两位,被我吵醒,也都站起来,没等说话,却又哑口无言。
海震湖湾的海水,已经完全退潮,整个地形完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一个方圆几里地的圆形盆地,盆地四周半壁悬崖,群山环绕,山体是红褐色的,没有任何植被,刀削斧砍一般奇特。
我们所处的位置,正是退潮后的盆地中心,气垫筏子停挂在两块海底礁石上,脚下坑坑洼洼露着些石头,有的地方还有些残留的湖水,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水泡子。
盆地有多深,四壁红色悬崖有多高,我们恍然大悟,其实就是我们潜水的高度,水位下降后才发现这里是个湖盆,足有五六百米的落差。
红褐色的盆地里,除了礁石和水泡子外,零零星星的还有不少碎烂的木板。
愣了足足十分钟,阿布抬起手指着远方说,“海水从那个山口退走的!”
我们闻言转头望去,只见,盆地四面环山崖,却在中间开了一道口子,清晨八九点的太阳,正从那个山口冉冉升起,阳光洒在盆地中,怎一个残阳如血。
循着那洋流褪去的山口看去,另一番揪心的场景逐渐呈现出来,与其说是一道山口,不如叫一条通天大道,大道笔直的通向盆地中心区域,就在最中心的位置,我们之前确认的那座被冰封的海底镇陵兽,背身而立。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