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的环境(2/2)
编辑部其实事不少,各种跑腿、验稿、校对的活,江凡这一下午都在脚不沾地的忙活着,以前江凡也是这样忙碌着的,但是现在他工作状态更加包满了了,一边同那些编辑们侃着大山,各种调侃,一边校对着、整理着手上的资料,一时间编辑部里其乐融融。
编辑们的工作相比起记者的热闹,毫无疑问是枯燥无味的,因此这些被定岗的编辑们只能各种吹嘘调侃,不然实在坚持不下去。这会儿有了江凡的加入,气氛比平日更热闹了几分。
至于今天主编他们说正式传达的编校分离的事情,以及江凡等人员调到采访部这件事情的意,成天玩儿笔杆子的人们其实也心知肚明,只不过,这会采编变动对于编辑部的编辑们触动还没有什么大的触动,毕竟报社的革新还是在分阶段的,去年开始实行的试行制度已经逐渐走上了正轨,至于更多的变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变动到他们头上,明天的事情他们可就顾不上了,眼巴前儿的事儿还弄不完咧,想那么长远对于好些人来说纯属闲的。
这倒也不是这些人看不了那么长远,只是报社运行体系早已经按部就班的进行了好几个月了,时间长了,大家伙对于变动也都没有了什么特殊的感受,何况阳光底下无新事,风声去年就已经传开了,只不过现在才彻底定下来了,所以报社高层之前长期反复犹豫筹划的重大事变动,这会在编辑部里面到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至于是否如此,各人心知肚明罢了,噢,除了江凡。
不过江凡这天的表现着实欢快,干活也麻利,由这件事情上倒是打动了不少人,不管怎么说编辑部的地位由于开始正规倒是真的提升了不少,只可惜,要是以前,江凡这样的好苗子,无论如何也不能轻易流向什么采访部,自己带着,编稿出稿都可以的。
至于这会儿,许多人心中只能暗暗感叹了。
江凡理解这帮编辑部里的人的感受,原本政治挂帅,采编算是把关人,又是供稿人,日子还真是滋润。现在嘛,市场条件下,好多事情换了一种搞法,原本有利的局面顿时起了变动。
不过他严格来讲,只是一个局外人,还真没什么立场。所以也不管不顾那些烦心事了,这样心思集中,做起事来更加上心,之后编辑部里不管啥事招呼一声,总是能顺顺当当地做好,这时不少编辑多少有点晃神,好在江凡前些日子也没有偷懒,已经熟悉了工作流程,没提及的或是忘了吩咐的事江凡也总能考虑到,有时自己揣摩下,也能领悟到意思,所以总算是顺利地将今天的事情,赶在下班之前做完了。
人们总是认为工作的态度,更具有感染力,今天江凡的表现就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这一整天的功夫,江凡就留下远比前些天还干练的印象。江凡欣喜地看着所发生的这一切,暗想从这种情况来看,自己在职业道路上的拼搏不在像以前那样盲目不安了,这也意味着自己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任务,自己以后的日子可是着实值得期待了。
二月初的长安春寒料峭,空气中弥漫着寒气,行人依然全副武装,围巾、羽绒服,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颇有寒冬未过的阵势。即使如此,上班的人还是尽量缩着手脚,抱怨着这不那么美好的天气,怀念温暖的被窝,说来说去,还是家里的舒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班工作,也只是为了领取一份薪水罢了。
不过时间久了,也会有人将职业视为自己生活中的必需品了。长安晚报采访部郭子来主任就这是这样的人。
郭子来升为主任也有年头了,照说也有着所谓的“特权”了,此刻却早早来到了办公室,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他早已养成了提前赶到报社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采访部主任这个职位不好做啊,原本身为采编部副主任的他,履新后,每天需要找到的材料、需要调节的关系数不胜数,所以每天都要处理繁杂的事务,“郭主任”听起来算是报社中层领导,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郭子来叹了口气,又想起了一件事,报社又要招收新人了,每年高校毕业的学子越来越多,自从分配改革后,人也越来越现实,曾经看重身份的分流方向也变了。
晚报社的待遇虽说不错,不过毕竟太过忙碌,算是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至少相比传统的政府和国企工作逊色了几分。还好,年轻人心气高,总有人愿意去努力奋斗,因此每年也不虞人才短缺的问题。
毕竟无论政治地位,还是经济收入,报社可从来不是社会中的软脚虾,相反,这可是国家喉舌,舆论阵地,其中的内涵,又岂是外人看到的那么简单。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