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黄金2年(5月8日晨 老黄历这次不一定灵了)(1/2)
5月8日,周五。
现在是周四晚,芳官复盘半小时后,不耐烦了。
脑海里总萦绕着媒体看到的那些文字。
我们小散,总被什么言论在左右?
有方喉舌新某社、人某日报,经常朝三暮四,早上警示风险,晚上立即呼吁慢牛。等等等等。
首席言论?2400点呼吁做好清仓准备,3000点呼吁准备点燃三级火箭。4500点了,则呼吁牛市刚到半山腰。
媒体舆情不多说了,那是忽悠满天飞最不靠谱的地方。
“中信证券年底能升到150元”的言论,都能堂而皇之见诸这样的舆情,与那些江湖术士有何本质分别?
喔不,江湖术士、行骗郎中,也就是谋口饭吃,言虚心善,大致不会害人。可咱们的舆情,那可是经常害人不赔命。
心乱如麻。
倒不是芳官看不清方向。不,他看得十分清楚。
“市场顶”,最多也是中等级别的。绝非大级别的市场顶!
有高层“呼吁慢牛”的心声在,大级别市场顶不会轻易形成。场内长线资金依然会珍惜行情,按部就班的逐级演绎。
“政策顶”早已从芳官的字典里一笔勾销。
现在芳官最担心的,是广大小散何去何从?
昨夜和以诚深谈,芳官察觉,如今很多“老股精”依然翻着老黄历操作。
这样的心情,未来精彩纷呈的行情,估计绝大多数小散都要无所适从了。
美国股市步入“里根经济学”的节拍,华尔街大师依然按照开市以来的老黄历演绎行情,可乎?
没有基本面支撑的牛市,美国股市一路牛来,次贷危机后这N年,如果翻老黄历,多少华尔街精英将与这波巨牛行情擦肩?
以诚兄说的是,这波行情起来,太疯了,压根就没有基本面支撑。
这是实情。
一个半大小孩,年届16,出身贫穷,饥寒交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没有哪一天吃过一顿饱饭。
这个半大小孩跨入17岁,他将面临两个最现实的改变。
第一,按照青春期的规律,这个大小子要长成青年了,就是这一年半载光阴,他的个子显然加速增长,声音逐渐变得低沉,身材、面容等均逐渐显出青年的特质。
第二,按照营养学的规律,这个大小子长期营养不良,同样是这一年半载光阴,他身材高了,却比16岁之前越来越瘦弱了,声音低沉了,也越来越有气无力了。
点到为止。
聪明的盆友,大概猜出了芳官想表达的意思。
目今这个特殊节点的A市,在芳官眼中,放佛就是那个16岁的半大小子。
历经20多年发展的A市,按照股市发展的逻辑、演绎的规律,现在已经到了它成长为“青年”的时期,无论这个A市身处何地、出身如何特殊,它就带有全世界股市的共性,其发展历程,必然绕不过股票这个市场自身的演绎规律。
20多年的厚积薄发,A市这个“半大小子”,就要成长为“青年”了。
但是,这个成长过程,绝非“华丽转身”或者“华丽蜕变”!
众所周知,大国A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从其诞生之日,功能定位就严重偏离了正轨。股市三大功能,长期只发挥着“筹融资功能”,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很长时间都是空中楼阁。
因此,目前的A市,如果按照“老股精”们老黄历翻篇,则必然会摸不清未来的演绎方向。
无它,“老黄历”中的A市,还是那个懵懂少年。
可是今天的A市,却不可避免的成长为“青年”。
虽然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弱不禁风,但它依然成长起来了,变成了“青年”。
“新人”新气象,全新的A市,全新的景观。
老黄历,显然翻不了这一新篇章!
有时候,芳官很想呼吁更多的小散多看看芳官的疯言疯语。
大国金融弱,本来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人才(更别说天才),资本市场上就更加人才匮乏。以至于现在充斥于A市的所谓砖家、首席,不敢说百分百,几乎百分之九十是滥竽充数之徒。神马“欲扬先抑”论、“黑五类”论、“年内或者跌到2500点以下”论、“风险已超过6124点”论,等等,等等。
这些主流论点,数不胜数。
芳官叹曰:没有几个观点真正把握了A市的方向。
“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牛市!”
赵丹阳君的这个论点,芳官觉得算是比较接近A市演绎的真相。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现有政治然后谈经济。离开大国的政治研究,空头阔论经济,无异于“刻舟求剑”,结论自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看看芳官那些看似荒唐的论调。
“A市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供应严重不足。”这个观点是芳官的发明。
当然,听到这话,估计没有一个人不认为是疯话。
A市这么多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还有B股,现在还有新三板,怎么可能严重供不应求?
读者诸君,这个论点,相信大家前面的章节早就读过了,实在没必要再重复?嗦。
芳官的立论不多说了。单看市场的现状就一目了然: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为何凭票供应?
无它,道理很简单:那是个物资极度贫乏的时代。物资严重供不应求,所以只能实现配给制,物资必须凭票供应。
A市开市至今,本质上一直都是供不应求的格局。只不过,特殊时代的产物,很多另类的特质掩盖了股票供不应求的本性。
弱弱的问一句:如果股票不是供不应求,为何这么多年来,新股一直施行配给制,凭票供应?(无论最初的发行中签表申购,还是后来的按市值配售,现在的新股申购,等等,本质上全部是配给制、凭票供应。)
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无法掩饰新股发行制度背后所掩盖的“股票供不应求”的本质。
芳官这个观点,“疯言疯语”还是“至理名言”,一年后即可见分晓。
很多人,包括首席都认为新股大量发行,是未来冲击大盘的洪水猛兽。认为历史上有先例,现实中推论也是如此结论。
芳官淡淡一笑:多虑了。
新股大量发行,才是未来A市进一步牛途演绎的坚实基础。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