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公子哥(1/2)
跟黑衣青年的争执闹得我第一天上学就迟到,我感到郁闷,但转瞬又被失望和无聊代替了。刚认识彼此的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听得我头大如豆。
“我和张梅都是江海一小毕业的,你呢?”
“我是青川育才的,五一节过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七百多个人我排十三名。”
“青川育才果然人才济济,暑假我还去那里玩儿来着。”
“是吗?去泡温泉?”
“泡了温泉,也在竹林里住了几天。”
“竹林里的温泉小屋是最惬意的,我爸妈每年暑假都带我去那里避暑……”
女生一般聊些家长里短的事,男生则讨论什么艾佛森、卡卡、罗尼与鲁尼,一个短头发的女老师前前后后招呼着,把高矮一致的男女同学组成一对,再带进教室安排座位。这样的流程从来没有我的事,最后一排的单人桌是我的专属座位——如此老师既做足了面子,我也不会影响到别人。
我自觉地站在最后一排等着,左摇右晃,不一会儿后面走来一个又高又壮的男生。他穿着大号t恤,肥大的牛仔裤,脚上一双红色板鞋,很像hot组合的打扮风格——夸张的时尚。开学第一天来得比我还晚,我暗暗想,这人一定不普通。
他走到老师面前说了几句话,便直直向我走来,自然而然地站在了我旁边。他单手搂了一下挎包——很流行的那种,透明的荧光黄,上面一个白色的勾——然后对我说:“我是常江,你呢?”
“我是黄河。”我面无表情地答。
他笑起来:“肯定不是黄河,你是秦铮吧?秦校长的女儿?”
我不答话,算作默认,挺不喜欢到哪里都背上“秦校长女儿”的称号。他丝毫不介意我的沉默继续说:“你好像在学校里很有名,所有人都认识你?”
“也不至于。”
“我刚来江海市第一天,就知道你的大名了。”
“这么说你不是本地人?”
“我随父母从青岛搬过来的。”
我“哦”了一声,江海市高官富豪的子弟清一色读的江海学校,难怪从没见过他。我正想着,他又问我:“‘密辣独’是什么东西?”
“就是糯米面疙瘩。”
“很好吃,我昨天在‘福兴记’吃的,江海的特产?”
“本地人都不去福兴记,太贵。”
他一副了然,我才意识到自己说了傻话,这样的人根本对“贵”没什么概念,反倒降了我的水准。他又开口:“江海方言很难懂,老师上课都说普通话吧?”
我诈他:“只有语文老师讲普通话。”
他一脸惊讶,我心里得意洋洋,猜他和我一样,根本不是想读书的料,老师说方言还是普通话都听不进去。“那我听不懂课怎么办?”他惶惶问道,这时我们面前的队伍已经排到教室门口,短发老师喊了他:“常江,你和秦铮坐最后一排,去吧。”
我们止了话头,一前一后往教室角落走去。我正要坐进靠墙的位置,他问:“还是你坐外面吧?出入方便一点。”
“我是左撇子,坐右边会挡着你写字。”
“哦,那好。”
我坐进去,左面有墙,右面常江,后面是暖气片,前面离讲台非常远,这“宝座”就像一尊碉堡,将我牢牢包围在其中。从此上课睡觉聊天、捉虫斗蛐蛐、看小人书画画——自由自在,无法无天,我非常满意。
常江放了挎包,从里面拿出一支笔和一个速写本,摆在桌上一副乖学生的样子。学生们还在嗡嗡地聊着闲话,他也收了顾虑,继续和我聊起天来:“你去过青岛吗?”
“没有,青岛在哪里?”
“在江海以北,渤海以南。”
“那就没去的意思了,反正都靠着海。”
“差别大着呢!”他似乎对我木然的态度非常不满,“青岛比起江海,资源丰富多了,青岛啤酒、胶州大白菜、红岛蛤蜊、大黄埠西瓜,你们这儿有吗?”
他说着又翻开刚拿出来的速写本,拔了笔帽画了两条线:“假设这条是北回归线,这条是北极圈,这是青岛,江海在这儿。”他上下画了两个小圈,接着解释道:“青岛靠北,又临近内海,夏不热冬不凉。江海都快到热带了,刚来的时候热得我够呛。”
“既然如此,你何苦要来?”我总算插上一句话。
“我随父母来的。”他又说了一遍,收起速写本,略带遗憾地说:“他们要去上海做生意,就把我送来这里了。”
我突然想起前一阵在报纸上看到的头条消息,青岛发家的烟草进出口贸易公司收购了上海最大的烟草贸易商,又买了保税区三座仓库和港区一块地,雄心勃勃地进驻华东市场,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试探地问:“你家做烟草生意的?”
“你怎么知道?”
“你父亲叫常一川,你母亲叫邓佳华?”
他又摆出“听不懂课”的那种表情:“你连这个都知道?”
“你比我有名,估计全江海市的人都知道你。”难怪他气质过人,我叹了口气,深感压力巨大。
他是个很受欢迎的人,大概是因为从小生长在北方,一口普通话流畅动听,见识习惯也异于说方言的本地人,加之夸张的衣着和高大的身材,很快和他聊天的就不是我,变成了四周的男女学生。
“常江,你们那儿秋天吃大闸蟹吗?”
“吃得少,对虾吃得多。”
“对虾在我们这卖得可贵哩!”
“有机会去青岛请你吃,怎么样?”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