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家族底蕴(2/2)
让他惊异的不是这家三代人的考试能力,而是这家子的家传教育能力!会考试不稀奇,最稀奇的就是这种家学,掌握这种家学,那用心教导,家中子弟稍稍有点资质,那前程不是问题!</p>
若是出几个有资质的后辈,又有如此家学,那……考试、当官、发家致富一条龙!</p>
这家子他也看明白了,赵孟主家一系因为上一代从戎失利元气大伤,现在正是休养生息的时间。而两个分家,赵璧这一支走的是科举路线,另一个分家赵相一系则是商业路子。一主二辅,家中规划完整。</p>
不像他登州赵氏,只有他知道那个三甲进士水份有多大,现在全族希望都在军事上。一旦如掖县赵氏老一辈,也就是赵惠那一辈那样吃了败仗,死在败军还被朝廷问责,死了结果什么都没捞到,还让宗族元气大损。</p>
人家掖县赵氏已经在军事上跌倒一次,可还站的稳稳;可他登州赵氏一旦摔倒,想要站起来可就难了。这就是底蕴问题,也是他赞同赵凤翼的意见,逼张承甲去经商的原因所在。</p>
赵期昌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比如赵孟的三个还在流鼻涕的儿子,因为这份家学功底,先后中进士,被朝野评为‘三凤’。而掖县赵氏,也在这三兄弟手里完成蜕变,由掖县赵氏变成山左赵氏。</p>
山左,即泰山以左,在现在的方位中,左即东。</p>
东林党在张居正死后一发不可收拾,而赵家三兄弟顽强与这帮人战斗,直到一一致仕才消停下来。</p>
赵璧辈分大,排行又长,坐在主位,赵期昌以主人身份坐在左首,右首是赵孟、赵相。不似登州赵氏分房不分家,掖县赵氏早早分家。</p>
不分家,那赵期昌与赵鼎明血缘再远,也是堂兄弟,即同堂的兄弟。血脉再近,分家后除了亲兄弟外,其他同辈的就是族兄弟。</p>
说法是这种说法,实质上还要看感情。掖县赵氏这种分家才是最妥当的,不会以为某一系出问题而连累整个宗族。</p>
坐在主位的赵璧,不以自己这一脉的成就为傲,还是十分尊重主家当家人,也就是他的远房侄儿赵孟,落座后轻咳几声不言语,微微扭头看向赵孟,又对赵期昌咧嘴笑笑。</p>
赵期昌很识趣,他已经察觉到赵期昌的识趣。既然要联宗,那就要定下主次,所以他们毫无保留的将家中情况告诉赵期昌,打仗你登州一脉厉害,这教育子弟此时还要看他掖县一脉的!</p>
赵孟正襟危坐,却神态随和,他连秀才功名都无,看着赵期昌缓缓道:“这两日,为兄已与辅成兄长交际过,兄长的意思也简单。说是今后登州一脉教会交由贤弟执掌,联宗一事,就让我掖县一脉与贤弟交谈。”</p>
赵鼎明,字辅成。</p>
赵期昌看一眼似在打盹的赵璧,也是微笑:“本是同根生,老祖宗有老祖宗的计较,我等后人不宜过问,深究。追究、探讨谁是谁非,只会让家仇外流,平白遭人笑话。”</p>
赵孟轻轻颔首:“登州一脉有如此胸襟,我掖县一脉也就放心。”</p>
赵期昌的话很简单,只谈联宗的事情,不谈老祖宗之间的过节。他又不是老顽固,五六代人以前的纠纷,真的不值钱。真谈下去,两家为了各自老祖宗的颜面,绝对会吵起来,没人会退一步。</p>
山东赵氏家族那么多,就他们两家血缘最近。如此两家都合不拢,又如何能与其他赵氏合在一起?</p>
宗族体系生存的第一条件就是团结,其次才是内部的公正问题。</p>
赵孟简简单单一句话说完,就不说了,引得赵期昌不快。他已经表态愿意不追究你家老祖宗问题,你还等着咱开口提联宗一事?</p>
谁先开口,就相当于谁着急,谁有求于对方,可他赵期昌急什么?</p>
便笑了笑,道:“上次路过掖县,军务繁忙未曾拜访诸位长者,是三郎的错。而昨日,卫里已征发徭役三千,三郎明日一早合军后,还要赶赴卫里调度徭役修筑朱高城。实在是忙碌,而后秋收后,又要修筑府院。而联宗一事实在是大事,不妨年关前后,三郎再与诸位长者详谈此事?”</p>
赵期昌要拖,赵孟只是淡然一笑:“如此也好,到时两家在外子弟齐聚,也好一同做个见证。适才,贤弟所说府院?”</p>
露一个得意笑容,微微扬着下巴,赵期昌笑道:“也不瞒诸位,估计秋收前,朝廷会叙升小弟从二品。”</p>
赵璧止不住咳嗽起来,他一家三代人俱是英才,现在品级最高的也只是五品正千户,文职也就七品。</p>
赵孟也心中难受起来,他父亲打生打死,最高时也就正三品都司府佥事,至于赵相,毫不掩饰自己的向往之情。</p>
不论二品是文是武,各方面的待遇就差侯伯一等!</p>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