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融刀造犁(2/2)
钱知府这段时间里也算是把赵期昌底细摸清楚了,一个惨遭家庭倾覆的神童,一个自强不息不愿意接受族里施舍的神童,为了救生病的弟弟卖掉祖产,又不得不靠捕蛇、采药为生。可依旧这样,这神童依旧顽强不息,成长着,没有被艰难生活所击败。</p>
感慨,很是感慨,更多的是后悔。</p>
他这个知府已经做了足足八年,治下有如此神童,竟然没有消息传到他耳朵里。否则如此神童,岂能落到朱应奎手里!</p>
他钱氏一族也是赵宋开国时的王位诸侯,百家姓里‘赵钱孙李’这个排序,可是他钱氏老祖宗排的!</p>
虽说近来在士林官场上不甚得意,可名门资历摆在那里,家中子弟不行,扶植一个弟子充当官场代言人还是可以的。</p>
赵期昌如此资质,他却不知道,眼睁睁看着这孩子被生活所迫走上武人道路,他心中怎么能平静?</p>
朱应奎看了几册笔记,抚须颇为畅快:“三郎可谓自学成材,为师主治《大学》仁德。兵学、法学、农学三项,有一知己精通。待三郎家业稳定后,三郎可去彼处进修。”</p>
这一席话引得赵期昌道谢,让钱知府眼珠子都红了。人家在炫耀自己徒弟优秀,除了《大学》需要他朱应奎教导外,其他的赵期昌都可以独力学习!</p>
钱知府也道:“三郎啊,这人应该学些琴棋书画以陶冶情操。将来有空闲到了江南,我钱氏一门交游广泛,可引荐数位良师。”</p>
戚继光听着眼皮子直跳,他现在还在吃父亲留下来的老本,否则就别想与朱、钱二人一起进赵期昌书房。</p>
赵期昌自然是连连道谢,一口一定。</p>
朱应奎提笔,给赵期昌留下‘学以致用’四字墨宝,钱知府不甘落后,也留下‘文武兼备’四字墨宝,考察完赵期昌的学业,这才回到前院显得稍微气派一点的正房用餐。</p>
至于戚继光,他想留墨宝,也要看时候。平时私下没关系,刚才那两位一个是赵期昌师尊,一个是观礼长者相当于师伯的存在,他有什么资格?</p>
论名望名望不够,论资格也非长辈,硬要说上司,朱应奎、钱知府甩他一条街……</p>
前院正房,朱应奎端着一碗乳白色鱼汤,饮着,没有食不语的说法,左右都不是需要客套的人,道:“去岁山东算上田斌夫妇造逆,一共就是四场战事,而大同镇更是一年两叛。俺答、小王子等屡屡寇边,边军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兵力捉襟见肘。听闻朝廷又有对吐鲁番动兵的意思,东南又有佛郎机人闹事,端的是风雨飘渺,国事不宁。”</p>
钱知府听了也是一叹:“东南那边事情更为复杂,西夷人里荷兰人、佛郎机人、倭寇、海盗、造乱土民,乱的一塌糊涂。”</p>
他家里的生意,也受了极大的干扰,世道不宁已经越来越明显,偏偏皇帝又是凉薄好修道的,很多人都在讨论大明的国祚问题。</p>
朱应奎又饮一口鱼汤,左右看戚继光与赵期昌,道:“你二人年纪虽小,却能任大事。今年年底,本官将调任中枢。而此番平乱各卫折损惊人,等本官忙完各卫之事,也就到了调离的时候。只希望你二人心怀天下苍生,时刻砥砺,莫要自误。”</p>
“下官、弟子明白。”</p>
朱应奎继续说:“前朝武宗时期宿将遗留不多,这也是你们的机会。登州卫是一块磨刀石,希望你二人磨剑十年,他日为国征伐,上报社稷,下安黎民,也给自己谋取一份富贵。莫要自误,一定要步步走稳,莫要投机取巧。朝廷是大公之地,投机取巧受制于人不说,更无远大前程可言!”</p>
说着瞪目看向赵期昌:“三郎,你猝然发家,为师最担心的就是你被奸商以钱财所动,授人以柄,遗祸终身!”</p>
赵期昌拱手:“师尊安心,农为国本,也是人本。弟子缺钱粮,也会取之有道。”</p>
朱应奎缓缓点头,看向戚继光:“戚公廉勇一世,戚家门风本官也是看的见摸得着的。戚将军,令尊的功勋摆在那里,君父是不会忘记的,朝廷也不会忘记。你守身严谨,终有继承大任的一日。”</p>
戚继光拱手:“先父教诲入骨,元敬不敢遗忘分毫。”</p>
朱应奎又是一叹:“唉……就这样吧,待秋后,我再来这里看看。”</p>
他实在是很忙,各卫损失那么大,他要常驻各卫进行安抚,免得军户闹出事情来。严峻的形势摆在面前,那李孟一个小小盐户退伍枪手,若不是剿灭的快,极有可能引发糜烂山东上下各处的大战事。</p>
外虏找麻烦还好说,内部的祸乱最为致命,谁让百姓身上的担子那么重!</p>
朱应奎不是大族出身,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纯粹读书人,他是隶籍锦衣卫的底层军户家庭出身,靠结交刘家兄弟才安稳读书、考出一番功名,翻身做人的人。</p>
他很清楚,大明朝的根基在卫所军制败坏后,底层的百姓,乃至是军户,就是极大的隐患所在!</p>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