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倭寇的踪迹下(2/2)
朱应奎是嘉靖二十年三甲进士,排名倒数却能进入都察院当御史,自然是手里有料的。他与朱应奎都是锦衣卫籍,也有书信来往。</p>
排资论辈,十七年的进士都是前辈了,两个人目前都是赋闲,可进士资历足以压死登州知府这个浊官,更能压后辈朱应奎一届。</p>
陆师道来回走两步热身,扭头问:“这蓬莱仙景不看也罢,余不日将赴崂山,历城一行就失陪了。不过,汝贞此次入京,可有去处?”</p>
他是呆腻了,一个二甲第五的进士赋闲五年再入京,有一种耐不住寂寞的样子会让人说闲话,所以想到处转转,又不想继续靠近北京方向。</p>
胡宗宪沉吟片刻,微微摇头:“不甚清楚,不过大同镇今岁两叛,师尊招弟入京,想来应在此处。”</p>
对于严嵩,胡宗宪并不反感,陆师道也是。师生关系摆在那里,何况严嵩也有能力,也对他们多有照顾,否则胡宗宪早就被逮到诏狱去了。</p>
他是益都知县,迁余姚知县的路上得知母亲病重,直接跑回家去了。虽然行孝是大德,可他走的匆忙连程序都没走完。没有严嵩兜着,胡宗宪不死也要脱层皮。</p>
陆师道也是如此,堂堂二甲第五进士不为国出力,回到老家过遁世闲散日子你是什么意思?不满意朝政还是对皇帝有意见?没有严嵩兜着,锦衣卫督公陆炳早就请陆师道喝茶去了。</p>
这里陆师道向其他人辞别,城中可谓鸡飞狗跳。</p>
闹倭的消息传的飞快,物价飞增,人人心慌。</p>
中左千户所,龙山百户所。</p>
所寨陈旧寨墙上登州水寨锐士执旗而立,旗帜猎猎。</p>
赵期昌遥遥望着,轻勒马缰扭头:“在此休整。”</p>
他的人手已经分兵,赵凤祥领着赵家子弟在山路口接替衙役正式设立军卡,扎下三顶军帐做长久准备。赵期昌在中所补充了四顶军帐,得到指派驻点后就要去扎营。</p>
充任甲长的陈明理、常信平拱手应命,赵期昌下马,领着庆童、戚平安去报备。</p>
龙山百户所最大的那个院子已经被征用,前院偏房赵期昌上缴本部名册。</p>
戚继光坐在正位,三山立顶凤翅盔放在桌前,拿着名册一行行看着名字以及携带的军资,缓缓点头:“不错,赵百户所部军力与田千户所部无差,本官也好向朱公交代。”</p>
赵期昌坐在对面,背靠着门,勇字盔抱在怀里问:“掌印,田家出了多少?”</p>
“七十三骑,步军三十八员,辅军三十六。”</p>
戚继光低头说着,将赵期昌所部名册递给一旁书吏誊抄,自己提笔书写赵期昌的委任状,继续说着:“你这里五十四骑,步军五十一员,五日后补充粮草以五日为额度,应是粮十石,草二百七十束,豆料二十石。”</p>
卫里本地出军时每人每日是七合米,百人也就是每日七斗,五日供给应该是三四石,怎么给出两倍补给?</p>
赵期昌疑惑看着,戚继光只是眼皮上抬扫一眼道:“你赵家还有辅军百余人协助运粮,这部分是结算到你头上的。此次出军总共七百八十余人,需二百运力。还缺大量白菜、萝卜等物,你若没意见,由赵佥事负责去白石墩采买。”</p>
卫里只管粮食,外出军务也是如此,卫所军上头只管伙食不给军饷。这种只是规定上的待遇,纸面待遇永远要比实际待遇好。管伙食就是笑话,让你上战场杀敌不说还要拉着你给周围大户做工程都是长时期。</p>
这次出军完全就是捞好处,军饷没给钱,给的是军械,是朱应奎个人掏的腰包。这是一起私活,不管什么衙门,给朝廷做公活基本上是赔本的,只有私活是来钱的。</p>
只要你肯钱,隶属于宫里的印书局都敢给你印刷造反宣言的小册子……</p>
领了临时委任的文书,还有代表军权的一块铜牌。自宋以后,军中军权的代表物不再是虎符,而是铜牌。</p>
见戚继光开始收拾笔墨,估计要举行会议,赵期昌起身将头盔扣上,问:“掌印,可有倭寇消息?”</p>
摇头,戚继光低头正给自己挂披风,良久才吱声:“倭寇……眼前没瞅着,估计在人心里。”</p>
说罢看着赵期昌,赵期昌眨眨眼睛,右眉轻皱:“不论怎样,我听掌印的。”</p>
“这就好,咱终究是卫里人,要给卫里考虑。”</p>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