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柏亭见闻(1/2)
顶着初夏的炎日,沿着官道而行,赶了小半天的路,雍真累得不行了,丰臣秀吉却依旧神采奕奕的样子,雍真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啊,自己得加紧锻炼,至少逃命的时候,能比别人快上几步。
他给自己设定计划,比如几点几分起床跑步,几点几分锻炼体力,不过以他痞赖的性格,这样的计划多半坚持不了多久,计划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懒癌末期重症已经无可救药了。
路上来往的行人渐多,多数人身上都佩戴着短刀长剑,穿着打扮不一,可以分辨出他们各自的身份,不时有马车牛车缓缓而行,木架的车轮发出难听的“咯吱”声响,却看得雍真一阵羡慕。
这还是他第一次走出大王里,所见所闻都觉得兴趣盎然,就像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小子。
远远就看到一跟高高耸起的柱子,上面端着两块大木板。
丰臣秀吉指着那跟柱子,道:“那里便是我们柏亭了。”
雍真抬眼看去,抬头远望,问道:“那柱子是干嘛的?”
丰臣秀吉一阵无语,对于雍真“愚蠢”的常识问题,他选择了无视,很认真回答:“那便是华表,乃上古遗制,为亭之标识,可为行人指明道路,为路标所用。”
“哦!”雍真大概明白了它的作用,就像现代马路上的“xx路”“前方几百米是xx”的意思一样。
待走的更近些,看得更加清楚了,华表矗立在一座大院之前,大院被高墙包围,从外围看这个院子占地面积很大,院门建的阔大,门上挂着一块脱漆的牌匾,上面用小篆写着“柏亭”二字,门前有一条十余米的青石小道,与官道相连,庭院前面留下一大片的空地。
空地上长着一颗巨大的柏树,枝叶繁茂,投下大块绿荫,树下随意散坐着几个旅人,听闻这棵树就是柏亭名字的由来。
丰臣秀吉在身旁,像是熟练的导游轻声说着亭舍的作用,他从东瀛岛国渡海而来,在大汉游历有段时间了,对于中原制度了解远超雍真这个穿越者。
一路说来,雍真心不在焉的听着,好奇的打量着今后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对于自己这个亭长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亭者,停也,十里为一亭,是前朝古制,一直遗留至今。
亭舍是官府最基层办公单位,用他自己的理解,所谓的亭长就是居委会主任加联防队队长,不但要管理民事,还要监察治安,追缉盗贼。
同时还要接待过往的官吏和远行百姓,像是一个官办的旅社一样。
在亭舍的墙前站着几人,有说有笑的说着什么。
雍真二人走近一看,只见墙面上粘贴着二三十张小画像,还有一些官府榜文,每份都盖有几个鲜红的印章。
丰臣秀吉解释:“这些都是朝廷通缉的要犯,和朝廷赦令。”
雍真细看了几张,画的还是很传神的,没有电视剧里演得那么夸张,配合文字,大概知道这些通缉犯的基本体貌特征,来历和所犯之事。
那些赦令就是中央传达的精神,四字姘文的,读起来十分拗口,雍真只看了其中一张开头“赦天下,殊死以下……”就没有兴趣看下去了。
反而对那些通缉犯看得津津有味,大多是一些杀人,抢劫重大案犯,有老有少,有的已经有些年头了,墨迹都模糊了,有些还是刚刚粘贴上去的。
“你们看典君的画像还在!”
“哈哈啊,谁人不知典君托付于刘家,官府不敢上门捉拿,沾榜在此何用。”
“啧啧,李永乃富春长,堂堂三百石吏,家中备卫严谨,可惜遇上典君这样的豪杰,死的不怨!”
“听闻当日追者数百人,典君只一人,却无一人敢近身,转战数里之地,还被他逃脱了。”
听他们的语气,十分敬佩的样子,雍真也忍不住好奇凑上前观看,只见画像上豹头环眼,一脸恶相,介绍上写着:“典韦,陈留己吾人,形貌魁梧,黄面短须,……”然后是他犯罪经过和领赏购钱数目。
大约是说典韦的朋友刘某和李永有仇,典韦帮朋友报仇,杀了李永和他老婆,然后逃脱,后面就是如举报藏身点的可得多少购钱,抓到又多少云云。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