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二十)忽悠的艺术(2/2)
可惜,楚怀王可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
两头通吃,一箭双雕算什么?本王追求的是一石n(n≥3)鸟的效果!
楚怀王在让秦、韩二国割肉流血之后,把兵锋指向了第三方:东周。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景翠是个武将,头脑容量有限,这次通吃秦、韩两家,肯定有人在背后教唆,而这位深谙左右逢源之道的高人,就是在夹缝中苟延残喘的——东周国君。
该国君的名号,史无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不是东周武公,便是当年受过楚国恩惠,最终被立为太子的武公之子——公子咎。
一方面,楚怀王很愤怒:吃里扒外的东周,居然敢明目张胆地挑唆景翠,破坏本王既定的战略部署,暗中帮助秦国!不狠狠地教训教训,这帮家伙还真把本王当冤大头了!
另一方面,楚怀王的如意算盘打得噼叭作响:正好借题发挥,狠狠地敲东周一笔,实现利益最大化。
于是,他向天下这样陈述了他讨伐东周的理由:
楚国以天下为公,不惜劳民伤财,帮助韩国抵御秦国的无理进攻,可是在这次正义的行动中,却有一小撮坏人从中作梗,大搞破坏!
这群小人,无耻之尤,甚至连“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道理都不懂。他们以前受过本王的恩惠,接受过楚国的土地,现在不但不思回报,反而挑唆本王派出的大将景翠,大搞敲诈勒索,破坏了楚韩关系,助长了虎狼之秦的嚣张气焰!
不狠狠打击这种无信无义的小人,我怀王的威信何在,我楚国的脸面何在?
东周武公、公子咎,你们这帮东周无知小丑,洗干净脖子挨宰吧!
楚怀王行动能力可不是吹的,他立即下令重整三军,准备大举讨伐东周。
在得知楚怀王的伐周计划之后,东周君臣大为惊恐,连夜开会讨论应对措施。
在这次最高决策会议中,一位替东周打工的辩士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前往楚国,他向东周国君表示:自己将用一张巧嘴,说退楚国千军万马。
这项任务在平常人看来,近乎天方夜谭,但此人一旦挺身而出,东周君臣顿时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虽然不是很了解此人,但对他哥哥的能力,那是五体投地地佩服。
这位勇敢的辩士名叫:苏代。
他的哥哥,就是单凭一张嘴哄来六国相印,让秦国十余年不敢轻举妄动,号称“秦见愁”的战国著名大忽悠:苏秦。
有了哥哥苏秦这块招牌,苏代也走上了靠嘴皮子捞世界这条路,接下来他的表现,充分说明了:就算不靠哥哥,他也完全能够凭自己的口才飞黄腾达。
苏代接受使命之后,日夜兼程赶到楚国,见到了怒气冲冲的楚怀王。
楚怀王一见苏代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当面质问:西周武公、公子咎这群忘恩负义的小人,居然还敢派你来当说客?你既然来了,那你就给我解释下:周为何恩将仇报,帮着秦国来对付楚国?
苏代一听,故作大惊状:为何大王一口咬定,周帮着秦对付楚呢?
接着,苏代表情一换,作恍然大悟状,两手一拍:大王身边有小人!
楚王更加恼火:胡说!我的大臣都是忠心耿耿的正直君子,他们的建议都是金玉良言!哪像东周群臣一伙,全是一帮不讲信义的人渣!
苏代眼睛一转,又换上痛心疾首的表情:大王,看来您被蒙蔽得太深了!请容微臣给您分析一下,为何“周帮着秦国对付楚国”这个说法,是个隐藏很深的阴谋!
这个提法,肯定不是英明神武的大王您想出来的,而是有人为您分析出来的。
如果大王您听信这个分析结果,认为周背叛了楚,以雷霆之怒,兴大军讨伐周,必然导致楚周关系彻底破裂,周一定会全面倒向秦,
而为您分析出这个情况的人,实际上是一只幕后黑手,把事情逐步推向大王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周并入秦,周秦合一。
这是一个计,是蒙蔽大王,帮助秦得到周的最毒辣的反间计!
苏代的分析很有道理,楚怀王都不得不按下火气,仔细倾听。
苏代观察到楚怀王的表情变化,话锋一转,亮出真实意图:如果真心为大王、为楚国考虑,以微臣所见,其实非常简单: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周对秦的态度怎样,关系如何,楚国只要一如既往,对周频频示好就行。
这样一来,从周方面来说,肯定会有感于楚国的大恩大德、宽宏大量,从心理上、情感上偏向楚国。
从秦方面来说,因为楚周友好在先,秦国就会犯嘀咕:这家伙不会是楚国派来搞我吧?从而提高戒心。长此以往,互不信任,猜疑重重,必生矛盾。
如果周疏远秦国呢?那就更妙了,秦国就会怪罪周,更加会引起矛盾。
后面发生的事,那就是顺理成章了:矛盾积累,彻底爆发——最终,周秦闹崩、绝交。
到了那时候,周还不乖乖投向楚国么?
苏代说到这里,楚怀王开始布满乌云的脸孔已经怒气全无,变成阳光灿烂的一张笑脸:好你个苏代,不愧深得苏秦真传!有道理、有道理!
传令下去,伐周计划取消,退兵!
一场近在眉睫的刀兵之祸,就这样被苏代的口水稀释得烟消云散。
苏代,真有你的!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