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本纪(十九)惊世大预言(1/2)
战国时代,诸侯们争相兼并,忙着打架斗殴,连面子上的事都懒得做了,不再以周天子为尊,相继称王称霸,周天子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沦为一个象征,除了拿来标注年代之外,已经基本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最终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看不住,只能过着寄人篱下,混吃等死的灰暗生活。
在战国两百多年时间里,周天子、周王室善乏可陈,其中仅有的几个闪光点,还是为周王朝这家即将倒闭的大企业打工的几位职业经理人。他们的表现,为夹缝中生存的周王朝挽回了些许可怜的尊严,赢得了几次苟延残喘的机会。
让我们来见识见识吧!
战国发端的标志——周元王,在位八年而崩,儿子“介”继位,是为周定王,周朝共有二位定王,一位就是派遣王孙满怒斥楚庄王问鼎的那位,另一位就是元王之子,史又称“周贞定王”。
贞定王十六年,成王时代就一直存在的晋国,走到了尽头。
自晋昭公后,晋国诸侯就再也不复祖先晋文公的英明神武,越混越惨,最终从话事人沦为小傀儡,国政尽被一帮权臣所操控。
这帮权臣内部分赃不均,窝里斗,狗咬狗。最终,“韩”、“赵”、“魏”三家联合吃掉“智伯”,势均力敌,谁也干不掉谁,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经商讨后,三家拿出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瓜分晋国。
天子亲自册封的诸侯国居然被几家大臣给私自瓜分了!这事如果发生在文武成康时代,那绝对是天子发出雷霆之怒,号召天下诸侯兴起义兵,分分钟就能灭掉这几个不知死活的小角色,恢复诸侯的统治,维护天下的规矩。←百度搜索→
但是,此事发生之后,周天子贞定王,别说是发檄文起兵了,就连“强烈不满”、“强烈谴责”、“强烈抗议”之类的外交文书都没发一封,只敢在祖庙悄悄抹着眼泪,向列祖列宗告告状,获取点心理安慰。
贞定王处理外事,无能为力,处理家事,更是无计可施。
贞定王二十八年,家事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集中暴发出来了。
贞定王的接班人,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由他的嫡长子——“去疾”,是为周哀王。
哀王这谥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不得好死的,因为刚刚当上天子的哀王,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心狠手黑的弟弟“叔袭”杀掉了。
叔袭杀哥哥,当然是为了天子之位,手上的血还没洗干净,他就迫不及待地称天子,是为周思王。
思王这个谥号,说明他挺爱思考的,以前是思考怎么坐上天子之位,现在是思考天子之位能坐多久?
准确答案:五个月。
五个月之后,报应来了。思王的弟弟——“嵬”有样学样,照葫芦画瓢,按相同套路干掉思王自立,是为周考王。
贞定王的三个儿子,就以这样血腥的方式,完成了天下最高尊号的传递。
考王上台之后,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防火、防盗、防弟弟。
因为有二位哥哥的前车之鉴,如何处置弟弟这个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考验着考王的政治智慧。
全杀了吧,行不通,一来传出脸上无光、遗臭万年,二来弄不好弟弟们狗急跳墙,联合起来造反,那麻烦就大了。放任不管吧,也不行,自己的位子怎么得来的,弟弟们一清二楚,一旦放松管理,后果同样是不堪设想。
最终,考王经过深思熟虑,借鉴祖宗先进经验,拿出了一个方案:他效法武王任命周公辅政模式,将自己的弟弟“揭”封于洛邑,史称西周桓公。考王自己,则居住在敬王时期晋国为天子修筑的别墅——成周。
一方面,给予弟弟应有的政治待遇,打消其篡位夺权的野心;另一方面,与弟弟分开居住,防止宫庭政变再次上演。
考王这一招效果不错,他安全地干了十五年,崩。他的儿子“午”立,是为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这个尊号听上去很牛x,但名字牛,不代表混得好,相反,他混得相当惨,惨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要吃低保了。
考王当年封弟弟为西周桓公,等于是吃了一味药,主要是治疗弟弟造反这一顽疾,病虽然暂时治好了,但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被进一步分割,以至于连天子各方面的保障都难以落实。
失去了保障的威烈王,只好向当年父亲考王封出去的叔叔“周公”求助,让他效法当年周公旦辅佐成王,在这最困难的时候拉天子一把。
此时,西周桓公、以及其子威公均已去世,当家的是桓公之孙,威公之子——西周惠公。
当惠公得知威烈王的困难后,心中打起了小九九,他准备趁火打劫,狠狠搞一下敲诈勒索。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惠公反向威烈王打了一个报告,请求威烈王将天子驻地——成周附近一个叫“巩”的地方,封给自己的小儿子,美其名曰让这小子替父亲惠公,就近供养天子。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