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1/2)
第47章 前所未有的局面(求月票)
由不得朱元璋不重视,马钰的分析在前世很普遍,网上一搜到处都是。
可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划时代的是独一无二的,直指问题的本质。
只有掌握了规律,才有可能制定出适合的制度。
至少不会明知道前面有大坑,还闷着头往里面跳。
马钰这次没有急着回答,他知道自己今天的分析,有可能会影响到华夏未来。
尤其是关于宋明大时代的分析,更是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政策制定。
一个小失误,都会使无数人遭殃。
所以每一句话都必须要很小心,每一个知识点都得讲细致讲透彻。
了一点时间,在脑海将全部知识点回顾一遍,又对某些地方进行了补充。
确定没有什么遗漏,才终于开口说道:
“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多年时间,华夏的生产力进步非常快。”
“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钢铁的产量。”
“从原本的年产几千几万斤,增长到唐朝时期的五十多万斤。”
朱标疑惑的道:“为何要用铁的产量为标准,而不是粮食?”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他却没有说话。
马钰说道:“因为粮食产量的提高,是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而钢铁,则是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铁已经成为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原材料。”
“从武器盔甲到农具,再到铁锅铁钉,生活中随处可见。”
“正因为生活中随处可见,重要性往往会被人忽略。”
“你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铁会是什么样子的,就明白它的重要性了。”
朱标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朱元璋微微颔首,他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只是马钰的解释更加透彻。
尤其是第一句,粮食增产是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提高生产力虽然会打破原有的制度,但也会带来好处。
问题就在于,朝廷能不能及时察觉到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政策。
那么,能不能禁止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呢?
难。
新技术能带来利益,而逐利是人的本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禁止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
而且,方才马钰批评法家的话,不由自主的浮现在脑海里。
宁愿过贫穷的‘好日子’,也不想过富足的‘坏日子’。
都说儒家是伪君子,但法家是脸都不要的真小人。
如果真的能够保持恒定不变,他倒也不介意当小人。
可明知不可为还去当小人,那就是愚蠢了。
马钰还不知道,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就能引起朱元璋这么多的思考。
见朱标明白了自己讲的东西,他接着说道:
“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个人所能创造的财富也跟着增加。”
“前面我们计算过,汉唐时期一个人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三五个人。”
“在物资总量出现极大富裕的情况下,就可以养活一大批脱离生产的人群。”
“这些人不需要参与劳动,可以把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于是,文化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
“天文学、医学、算学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等,也都在这个时期被发明出来。”
“这些发明的出现,推动着华夏文明飞速前进。”
“很多人认为,秦汉隋唐兴起灭亡,如此往复循环,天下陷入了王朝周期律。”
“好像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一般,中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对过去的重复。”
“能说出这种话,就说明其对事物的认知非常浅薄。”
“王朝是在不断的兴衰灭亡,但华夏的生产力却在不断的提高,整个文明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所以,怎么能说我们是在原地踏步,又怎么能说是在做无用功呢。”
“真相就是,时代在以螺旋上升的趋势发展。”
“看似在不停的转圈,其实高度每天都在变化。”
“华夏人又特别喜欢记录历史。”
“今天发生的一切是好是坏,今人身在局中或许看不清楚。”
“但后人跳出棋局,定然能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是真的为国为民,还是打着家国天下的幌子为一家一户计,后人能看的明明白白。”
“所以,想要千古流芳还是遗臭万年,全看你怎么去做,容不得半点作假。”
说到这里,马钰若有所指的看了朱元璋一眼。
朱元璋脸顿时又黑了,怒道:“说正事,东拉西扯作甚。”
朱标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马钰又在变着样的埋汰自家父亲。
那叫一个无语。
马皇后则又好气又好笑,这小子是真不放过任何蛐蛐的机会啊。
“咳,不要对号入座。”
马钰干咳一声,在朱元璋爆发之前,连忙接着说道:
“咱们说正事。”
“生产力提高,更多土地被开垦,更多粮食被生产出来,就能养活更多人口。”
“而医学的发展,又提高了人的存活率。”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口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北宋时期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南宋偏安一隅人口也达到了八千多万。”
“土地和人口的比例再次失衡,只不过这次变成了人多地少。”
“先秦时期,一个人对应五份地。汉唐时期,一个人对应一份地。”
“可是到了宋朝时期,就变成了两个人三个人对应一份地。”
“虽然宋朝引入占城稻改良稻种,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新稻种。”
“再加上肥料等技术的革新,使得亩产大幅度提升。”
“可是亩产的增加,远远比不上人口增长速度。”
“据我家长辈推测,宋朝人均粮食产量只有八百斤,和唐朝一千五百斤相比,少了四成左右。”
“所以从宋朝开始,土地正式超过人,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财富的表现形式,也不再是控制了多少人,而是拥有多少土地。”
“这就导致,土地兼并前所未有的激烈。”
“这就是宋元乃至大明面临的情况,人比地多。”
“唐朝以前,国家只需要单纯发展农耕,就能养活所有人,就能让国家富强。”
“可是现在不行了。”
“如果风调雨顺,大家还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勉强糊口。”
“但凡遇到一点风波,就会有无数人吃不上饭。”
“朝廷要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又要如何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就是当前最要紧,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虽然咱不知道现在天下有多少人口,但想来和土地的差距应该不至于太过悬殊吧。”
马钰直接说道:“虽然没有准确数字,但目前天下总人口,应该在六千万到七千万之间。”
“眼前确实不用担心人地矛盾,完全可以模仿汉唐的制度。”
“但百年后呢?”
“按照人口增长规律推测,五十年后人口大概率就能过亿,百年后就更不敢想了。”
“到时候人地矛盾加剧,整个国家都会出现问题。”
“你不会期望百年后的子孙,来更改你制定的祖宗之法吧?”
朱元璋沉默了,他可太清楚王朝中期变法的难度了。
关键是,他也不是那种将问题留给子孙的人。
马钰说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作为君主制定律法制度的时候,必须要有长远目光。”
“有些问题我们确实没办法解决,但有些问题明明能解决,就不能将其留给后人。”
朱元璋依然没有说话,这个道理他自然懂,也非常认同。
可现在问题在这里吗?
问题是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马皇后试着想了一下也毫无头绪,但她没有为难自己,干脆的问道:
“宋朝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
她没有问元朝……因为元朝压根就没管过天下人的死活,他们只知道收税。
朱元璋也停止了思考,算了还是先听听他对宋朝的分析吧。
马钰点点头,说道:“宋朝统治者算是比较清醒的,很早就明白了要面对的问题。”
“在制度的制定之初,就做出了针对性措施。”
“土地方面就不说了,他们直接放弃了对土地的监控,允许自由交易。”
“所以宋朝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期。”
“这堪称昏招,对大明来说,只有反面的借鉴意义。”
“相对来说,他们的人口管理制度,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宋朝的人口管理制度,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宽。”
“因为人多地少,再把人控制在小村子里强迫他们劳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人均粮食产量降低,缴纳过赋税之后,剩下的粮食已经养不活这么多人了。”
“而且宋朝不禁土地兼并,又进一步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再把他们锁在原地,大家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而且因为人口增多,继续维持以前的人口政策,朝廷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
“单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下降,却还要提高管理成本。”
“从管理学来说,这是不合理的。”
“从国家角度来说,这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宋朝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管理政策。”
“他们不再强行把人锁在一个固定地点,而是允许百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徙。”
“比如,他们允许失地百姓成为流民,迁徙到别的地方去讨生活。”
“甚至允许流民在大城市周围聚集,靠做工、经商养活一家人。”
“这在宋以前,是绝对不允许的。”
说到这里,马钰忽然想起自己之前说过的‘孔孟为本,管荀为用’。
就决定发散一下思维,于是说道:
“之前我说过,宋朝因为贬低管荀思想,上限比较低。”
“但因为推崇孔孟,下限是历朝历代最高的。”
“这话你们应该还记得吧?”
朱标连忙点头道:“是的,你之前确实说过此类的话。”
听到这话,朱元璋眉头再次皱了起来,你小子是不是又要拿孟子来蛐蛐咱?
马钰却没有理会他的想法,继续说道:
“那现在我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宋朝的下限是最高的。”
朱标顿时兴奋起来,这个问题之前他也在研究,但始终不得要领。
今天终于要得到确切答案了吗。
马皇后也同样露出好奇的表情,而且她想的更多。
她并不认为,马钰会突然讲无关的东西。
突然讲宋朝下限高,大概率和人口制度有关系。
这就更加值得他们主意了。
因为很可能这番话里,就有解决大明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路。
“宋朝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了。”
“那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大致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其中一条,把部分人不当人。”
“比如,把多余的人贬为奴隶。”
“奴隶地位等同牛马,有口吃的就行。”
“如此一来,就能极大的缩减粮食消耗。”
“奴隶没有社会地位,不受法律保护。
“有钱人肯定喜欢,他们就会购买大批奴隶使用。”
“买了奴隶就得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变相的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国家甚至还可以鼓励杀奴,死一个就少一个人消耗资源。”
“还可以借着战争的理由,将奴隶送到战场送死。”
“反正有太多办法可以消耗他们的生命了。”
朱标忍不住反驳道:“奴隶难道不会造反吗。”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