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 图穷匕现攻台海(下)(1/2)
告急军报雪般飘到正率大军驻于澎湖的延平王手中。听说卫军同时对同安、漳浦、镇海、铜山进行军事挑衅,尤其在同安,不仅围城而且两军已经直接开打的消息后,郑经陷入沉思,他明白自己必须立即做出决策:是放弃在大陆所占之地返回台湾依海而守,还是率军增援固守大陆。
“藩主,卫军进攻同安很明显是在试探我军,若置之不理,恐怕会增长他们的气焰,漳浦、镇海、铜山、金门皆将不保”,见主上犹豫,侍卫冯锡范高呼。
“藩主劳师远征方得到些许土地,若尽弃之,回台后何以向百姓交待?”右虎卫许耀也不主张撤退。事实上郑氏将领大部分是福建籍,做梦都想打回福建,皆不甘心退守台湾。
“我等愿随藩主死战!”何佑、江胜、林升、詹六奇诸将皆纷纷请战。
“既如此,林升、詹六奇留守澎湖,其余诸军随孤前往金门。传令陈永华,立即征发台湾各坊、甲,以及新港、嘉溜湾、欧王、麻豆诸蕃社十六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从军”,见军心可用,郑经果断下令,留下澎湖水师总兵林升、副将詹六奇部万余人马守卫澎湖,自率四万多大军、八百余艘海船浩浩荡荡前往金门。与驻金门的刘国轩、吴淑等将会合后,郑军兵力超过五万,声势大振。至于台湾本岛的防御,则完全交给了陈永华。
自从击败郑袭嗣位后,他采纳陈永华“与民休息”的方针,将随郑氏来台的十余万汉民按照大陆的制度治理,改东都为东宁,建天兴、万年二州,分都中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并建立保甲制;对新港、嘉溜湾、欧王、麻豆诸社土蕃采取安抚政策,“令其子弟能就乡塾读书者,烟其摇役,以渐化之”,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外,还建立起寓兵于民的保甲坊社制度,随时可以从民间动员数万大军。此时又到了用兵之时矣!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位延平王渐渐有了割据称王的想法。虽对内仍奉明朝为正朔,但自永历帝死后,便秘密向大卫国称臣、谨守藩封,废东都称号,以“东宁“称全台湾,自称“东宁国王“,也不再如父亲郑成功那样礼遇明朝宗室、遗老,甚至停止供应他们的生活费,使得明朝宗室宁靖王等沦落到竹沪(今高雄县冈山一带)开垦。冯锡范等亲信阴测其意,高呼更定官制,要求大家伙对郑经改称“臣“,而不再使用“卑职“。他虽没同意,对内仍然使用“招讨大将军“的印信和“永历“年号,却愈发信重冯锡范,部下见状遂纷纷改口称臣。
“藩主,臣以为不如施围魏救赵之计,以偏师救援同安,主力攻打中左所、海澄等地,既能分散卫军注意又可巩固金门的防御”,见郑经引大军前来,中提督刘国轩顿时有了主心骨,欢欣鼓舞地献计。
“卫军提督李应明亲领大军包围同安,孤若不率大军营救,张世耀兵少,恐怕坚持不了太久。这样吧,孤率大军增援同安,汝领本部兵马攻打中左所和海澄等地”,郑经思忖片刻作出决定,虽未同意刘国轩的建议,却也让他领军袭扰金门附近的城池。刘国轩的本部仅有一万人马,此举与其说是真想攻下中左所和海澄,不如说是延平王为干扰卫军的军事部署派出的疑兵。
“是!臣定不负藩主重托!”刘国轩喜孜孜地领命而去,并不以自己兵少而担忧。
——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