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开始新项目(2/2)
这本书虽然成功了,也带来了大量的利润,不过这本书的热度还没有到达顶峰,现在还不适合继续“创作”下一本。现在的钱也可以支撑朱府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朱厚炜最终决定玻璃可以开始制造了。
我国玻璃制造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早从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玻璃,不过那时候是叫琉璃。到了明朝,玻璃的种类也已经有了很多种。不过现在的玻璃其中还是有着气泡,而且无色玻璃很少,多数都是带着淡淡的绿色。绿色来自原料中少量的铁,二价铁的化合物使得玻璃显绿色。
不过朱厚炜的玻璃制造知识有限,不能给与太多帮助,这个时代玻璃工艺最发达的国家远在意大利,大航海还没到大明这里呢,所以想剽窃他们的技术也不现实。而且意大利为了守住制造玻璃的秘密,把会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送到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所以就算有意大利商人到了大明也没用。
朱厚炜看着最前面的三个老头,说道“都起来答话,你们这几人中,哪个手艺最好,罪的时间最长。”站在最前面的老头拱手说道“不才老朽手艺尚可,做这行也已经40个年头了,都是祖传的手艺。”看着其他人对这个老头似乎也很信服,于是说道”你叫什么,烧出的琉璃可有绿色和气泡?”老头回道“回二少爷,老朽叫谭七,这烧出的琉璃气泡是没有的,可是这琉璃自古烧制出来都是绿色的,不知道二少爷要我等烧出什么样的琉璃?”朱厚炜一听就知道这老头能把气泡去除还是有些本事的,至于琉璃的绿色那是原来的误区,限制人的思想,于是说道“我要的是无色的琉璃,一旦烧制出来,朱府不会亏待你们的,不过万一制成,那么大家必须守口如瓶,不得向外泄露,否则一旦查出,别管朱府对你们不客气。”所有人立马又重新跪下,嘴里喊着“小人不敢。”朱厚照这时开口道”都起来吧,别动不动的老跪着,朱府里的规矩没那么大,这几天你们先休息下,至于烧制玻璃的器具就告诉刘管家,让他去置办,行了,今天就到这,你们把行李搬进去吧。“说着就转头向外走,朱厚炜也跟着,刘瑾还要统计要买的物品就没动弹。这时众人却还是跪在地上道”恭送大少爷二少爷。“兄弟两回头看了一眼,不禁皱了皱眉头,刘瑾倒是在旁边很欣慰的点了点头,看向这群匠户的眼神也没那么挑剔了。
京城一地的市场已经差不多饱和,但是朱厚炜命人印刷的珍藏版才刚上市定价20两,到手的利润也能有12两。珍藏版使用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这种方法主要的成本就是制作雕版,随着印刷的增多,成本也就相应的减少。珍藏版一共上市2天,就已经售出了500套,书中每一回都有大量的插图,都是让工部画匠中的好手执笔的,再加上彩色印刷,定价20两也挡不住大家购买的热情。那些诗社聚会之时,别人拿出的是珍藏版,你的精装版还好意思拿出来吗?大部分人都表示丢不起那人,所以珍藏版的销量也是一路走高。现在还有外地的书商来洽谈购买书籍,然后贩卖到外地去,特别是应天府(南京)订购的量特别大。
近几日的京城里,无论是穷苦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人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射雕》。茶楼饭馆里的说书先生也基本都改说《射雕》了,在街头打闹的顽童嘴里也喊着“降龙十八掌”,拿着根树枝那就是“打狗棍法”。连待字闺中的管家小姐也对才子不是那么期待了,而是梦想自己也能找到只爱自己一人有点傻乎乎的“靖哥哥”。最令人惊奇的是,现在的京城百姓看到在街边的老乞丐也没有以前那么抗拒和冷漠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现象级的小说。
《射雕》可以说是大火了,几乎京城的男女老少都知道了这本书,即使没有看过,那也基本都听过。对于现在主要描写才子佳人的老套情节的小说,这本书无疑铺开了一条新的道路,给死气沉沉的小说界注入了新的力量。
朱厚炜在一旁观察者他们,这几十个人都看着有些面黄肌瘦,几个小孩子倒是还好些,不过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康,身上的衣服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着好多的补丁,但还算干净,就是有些掉色了。孩子身上的衣服大多都不合身,也很破旧。小孩子的眼中上游几分神采,成年人的眼中就只是麻木了。朱厚炜不禁想到“这就是匠户了,这时代的贱户中的代表。”心中微微发酸,想着为他们做点什么。看着他们拘谨的脸,朱厚炜说道“刘管家,先给他们每户发5两银子,就当先把这个月的月钱结了,伙食就派人到食堂按每人1份地送来。”“是,二少爷,你们还不赶快谢过两位少爷。”工匠们从呆滞中醒来,立马跪倒喊道“谢过两位少爷。”
金庸这个作者很神秘,没人知道他到底是谁,消息灵通的也就知道和东宫有关,锦衣卫也在其中有份,看来背景很大。所以市面上没有出现盗版。在这个时代很少有人会把书针对不同的人群来制作不同的版本,所以朱厚炜算是让这本书利益最大化了。看着源源不断送进朱府的银钱,兄妹三人也是情不自禁的感到欣喜。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