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明踏青(2/2)
·“子思兄,此诗虽风格迥异,但行文极美,恕小弟无知,不知何处所处?”刘晔与刘誉向来关系极好,冲刘誉问道。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天真少女,刘誉想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那些深锁闺阁饱受礼教摧残的女子,不禁有些叹息。有的时候,尽管你早已知道会有最恶劣结果,但你费尽全力却仍不能改变这个结局。毕竟,一个人是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所有的阻挠皆是螳臂当车。社会的进步是历史的必然,只有顺应历史,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进步,方能长存于世。
·“子扬过誉了。”被刘烨衷心赞叹,饶是刘誉脸皮颇厚,这时也觉得隐隐有些脸红了。
倏尔,有少年引赋而歌,稚嫩的声音中略带沉稳,抑扬顿挫,满怀感情,引来众人喝彩。少女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取出古筝瑶琴弹奏古曲,亦获赞美。有更幼者,用竹片拨奏小号的五弦箜篌,才艺颇佳,众人赞誉不绝。
原本参加踏青的士子只有十来个,但加上各自邀来的好友以及带的仆从,倒也有四五十人。一路上,这些略显兴奋的少年少女们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正合了人多热闹的道理。
出了城门一路向西,正值梨开放,杨柳抽枝。官道两旁杨柳成荫,梨盛放如雪,煞是美丽。
又驶过一段路程后,众人下了马车,带上行李,走上官道旁的一条小路。顺着小路前行,左右两旁皆为农田,里面还有劳作的百姓,当这支嬉闹的队伍走过时,引得两旁百姓纷纷侧目。
看着这番景色,刘誉心中一动,忽的记起宋人姜夔《扬州慢》中的一句词来:过扬州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日初升,晨曦笼罩大地。这些世家子弟各自带上一两名仆从和出游的用品,在西城门集合。众人相互见礼后,便一同驾车出了西门,前往西郊。
·或许是感觉有些无聊,又见刘晔跟自己一样闲着没事做,刘誉便对刘晔道:“子扬,不如你我四下走走?”而刘晔本就闲得慌,自是欣然同意。
·说这话时,刘誉心道,要是吴惟信知晓自己剽窃他的作品还装得这般谦逊,估计得一口老血喷出,大骂世上竟有这等无耻之人。
·“兄长大才!”刘晔听得刘誉的回答后,向其微微揖礼,衷心道。在往日交流中,刘晔便感叹刘誉博学,如今又见刘誉有如此诗才,不禁叹服。
农田尽头,乃是葱葱郁林,青翠草地。时有不知名的小在草丛间盛放,于万绿丛中点缀上一抹芳彩,别添雅致。低洼处,又有山间清泉汇聚成的小溪,淙淙作响,在静谧的山野中奏响绝美的乐章。
·刘誉静立一旁,欣赏古人才华,心中赞叹。忽的心血来潮,想起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来,不由得轻声诵出:梨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去年的黄巾起义,淮南虽处在叛军的主要活动范围内,但受创不重,而成德所受波及更小,故而农田保存相对完整,这才有如今的景象。若是处在那些战火纷扰的地段,则又是另一番场景。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