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7蒂萨河战役;兵围垓下(1/2)
西征军当面就可以这样讲,在战略层面,他们已经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真到那时,不出意外的话,贝拉四世和他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或早或晚,除了败亡,别无他途。
只是章邯不知道的是,因为一连串的不确定因素,在他派人偷偷化妆潜入城内,准备里应外合偷匈牙利人家的时候。
拔都却因为种种变故,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
绍约河东岸,莫希村南方。
到了这时,贝拉已经发现,前方蒙军的数量并不是事前兵临城下的十五万,而是只有自己部队三分之一的数量,遂大喜。
大好的攻击机会,贝拉四世就是的傻子也不会放过。
他果断下令,只留下一万部队负责殿后,其余部队分成跑路,前后两部分,阶梯全军推上。
誓要以数倍的,绝对有优势兵力,一举消灭这股明显建制不全的蒙军主力。
至于蒙军的其他兵力都去哪了?贝拉四世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因为那并不重要。
他们只要快速消灭眼前这几万蒙古主力部队,胜利的天平就会顷刻朝着己方倾斜过来。到那时,等对方援军姗姗来迟的时候,他们便可再次,掉头以优势兵力逐个击破。
贝拉四世做出的决定相当明智。
只见他的大军一压上,直接就将拔都麾下过了桥的四万大军,给死死按在莫希村附近的狭小地带。
此时他所处的地带,根本就是一个封闭的死地。
前有三倍的匈
牙利联军步步紧逼,后边几十里外就是绍约河西转的支流,左侧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右侧只有一条狭窄的石桥。
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唯一的撤退通道就是那座石桥。
可这座狭窄的石桥,此时对于五万拔都麾下大军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卵用,给他们提供不了一丁点的战略纵深。
此时,他们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正面挡住三倍敌人的猛烈攻击,以等待昔班和速不台带着大军前来救援可。
没有任何选择,被逼到墙角的拔都,不得不背水一战,来争取时间,等待救援。
他把麾下的所有骑兵阶梯布置聚集在一起,摆开一字长蛇阵。朝对面而来的匈牙利联军发动反冲锋,希望以战马的速度优势推动敌军的阵线,来获得更大的迂回余地,争取战略主动。
匈牙利联军见蒙古人不管不顾冲过来,位于联军右翼的克罗曼亲王,毫不犹豫,立刻带着麾下的骑兵,朝着拔都麾下的左翼冲了过去。
匈牙利左翼的步兵首领见到右翼克罗曼亲王率先迎上,他立刻做出反应,维持着庞大的阵型,缓缓朝着拔都的右翼推过去。
克罗曼亲王身后的步兵方阵也立刻全线压上。
这下,左右夹击,拔都可是吃不消了,压力太大了。
首先,他的骑兵因为地形的限制,在狭窄的地形中根本无法进行迂回包抄。骑兵做不出太大的战术动作,就只能冲锋向前,与数倍与自
己的敌军正面碰撞,进行肉搏战斗。
这并不是蒙古骑兵的擅长。
最前方敌我双方绞杀在一起,打得异常激烈。
虽然拔都麾下小股部队不间断对匈牙利联军的薄弱处展开突破行动,可每次收获并不大,始终没有扯开一个像样的口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时间,你来我往,双方就在绍约河西岸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局面一度僵持下来。
可从总体而言,兵力优势的匈牙利联军还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毕竟他们兵力多,阵线厚。就算在兵员素质方面和拔都麾下的骑兵差距不小。可蒙军的单兵素质就算再强,在这种肉搏战中,又能发挥出几分作用?
双拳难敌四手的道理,在这场近距离厮杀战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敌军步兵,弓弩兵,厚重的铠甲和不时冒出的冷箭,拔都所部阵线被其打得节节败退。
贝拉四世见己方攻击顺利,立刻准备加大砝码。
他命令自己麾下的精锐骑兵,从左翼的步兵侧方绕过,直接包抄拔都部队右翼。
这一下子,除了左后方是大河,蒙军主力在各个方向,都遭遇到匈牙利士兵的打击。
看到麾下士兵出现顾此失彼状态,实在难以招架,拔都立刻下令,命最前排右翼士兵慢慢收缩防线,来减小己方部队受打击面。
拔都的部队向着己方刚一收缩,得理不饶人的匈牙利联军前排部队,就立马压上。
拔都前排士兵就
只能再次收缩,匈牙利前排依旧在压上。
如此反复几次,拔都的阵线变得千疮百孔,阵型也被迫被压到十分狭小的区域,呈现被匈牙利大军三面半包围的态势。
对于以骑兵迂回突袭为主要作战手段的蒙古骑兵来说,被包围在如此狭窄的包围圈中,战马机动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处处受打击。
显然,他们此时的情况,已经到了万分紧急的程度。
随着士兵体能消耗殆尽,败亡也许就只在旦夕之间。
别说前排士兵了,这会儿就连拔都这个中军大将,也在亲兵保护下,连连后退。
其身上处处挂彩可以,此时战局的危险程度。
这场血腥肉搏战一直持续了几个时辰,伤亡惨重的拔都军,不仅被匈牙利十五万大军,一路逼迫到石桥旁边,真的算是背水一战,
就连他麾下的部队阵型,也从开始的一字长蛇阵,慢慢被压缩到围着石桥呈现的半弧形状。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