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回 许都令累人(1/2)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荀攸马上就行动了起来,找来族中的心腹骨干成员派往许昌,暗中宣扬陆仁的名声事迹,而荀攸做的这件事正好与荀彧不谋而合。荀攸的人还没派出去几个,荀彧派来的人就赶到了荀氏庄上。相比起荀攸这里只有一点点关于陆仁的传闻,荀彧派来的人中就有不少是亲身经历过陆仁在鄄城、濮阳的“光辉业绩”的人,那“陆仁的故事”的完整性可就非同一般了。
陆仁抬眼看看荀彧,心中却也已经明了……
如果是别的地方到也罢了,可颍、许一带那是什么地方?乱七八糟的世家豪族本就多如牛毛,现在又已经是汉室新都。想在这里当成功的当好许都令,没有足够的名望搞不好就是在瞎扯淡!没有较好的名望就等于是没有应有的号召力,那么恐怕人手会叫不动,政令也会下达不通,这种情况那还做个屁的事!而陆仁如果做不成事,这“荀氏中兴之计”就只会是一纸空谈。
陆仁将荀彧请进了门楼,门楼之中摆放着一个丈许见方的沙盘,沙盘中自然是许昌一带的地形样貌,当然还有城墙、宫室、街道这些的小模型,一眼望去便可一目了然。现在的许昌这里因为超大量的烧制板砖,有得是粘土匠人,要搞这东西出来不难。
荀彧笑道:“你说得也是,那城墙宫舍之事,就由我来帮你盯着吧,不过有什么问题却不得其解的时候,我还是会找人去问一问你的。”
————————————————————
“这个自然。”陆仁应了一声,随后就指向了沙盘中的东南部:“这是我堪绘出来的许都实图,最初的屯田点我选在了城东和城南,因为这一带地近汝南,旧日里多为黄巾贼徒与流寇所坏,乡人稀少且旧有豪族或迁居他郡或没亡于寇难,良田大多都荒芜已久,依‘无主之田收归国有’旧日政令,我想在这一带开荒屯田不会遇上些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先前我也垂询过令侄公达,他也赞同我的想法。”
不论是古今中外,名望这玩意儿无论是其价值还是实用程度都是无法诂量的。而足够的名望往往就意味着会有足够的号召力、影响力,到做事的时候也往往就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而现在的陆仁却……老实说,名头还不够。
不说还好,这一说出来荀彧也立马头大如斗。没错,诸如荀彧这种名牌世家的子弟在读书时少不了要接触到汉代律制,但园林建筑的规划与工艺这些就不会去学习了,也就是说荀彧对宫殿、政衙的兴建也摸不着头脑。陆仁突然一下子把这些事扔给他,荀彧的头不大才怪!
陆仁重重的长叹了一声低下头去:“还好啦!不过现在头痛的主要还是募民屯田的事。一般的流民募集还好说,我最担心主要还是对那些世家豪族的劝说。”
这些恐怕是陆仁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更可笑的是因为他现在的身边常常带着蔡琰,在外奔波时就总有被人看到的时候,结果就把蔡琰给当成了婉儿。而蔡琰的美貌与气韵是什么级数?人们在见过之后就纷纷惊叹说难怪陆仁会那么做了……
正事算是谈完,侍从们就送上了饭菜给这二位填填肚子。吃着饭闲聊了几句,陆仁却又接着诉苦:“荀公你也真是的……当初就让我在鄄城那里种种地多好?哪像现在这样,既然领了命那就得做,可我又不知道做得对不对、好不好,只能是尽可能小心的去做……荀公你看看我!”说着向荀彧翻开了双眼的眼皮。
的确,陆仁搞出来的这种内部为混凝夯土,外部为板砖墙壁的城墙是很不错。墙高九丈……这个是扯淡。一汉丈约为2.4米,九汉丈就得是二十多米。而二十多米是什么概念?搁现代那可就是六、七层楼的高度了。所以城墙的高度是五丈,也就是十二米左右,大概是四层楼的高度;而依当时的制度,城墙这里真正达到九丈的,仅仅是四门与四角的敌楼……上的旗杆顶点而已。
当然四个二十五里,总计就是一百里的城墙要建出来不是件开玩笑的事,人力物力的消耗都是非常大的,而且相当的耗时。但由于陆仁对建筑材料的改良,却使得工程进度提升了不少。陆仁是八月进行的规划与测试,九月初开始正式的兴建,三万多军民这两个来月的时间下来,百里城墙已经修建好了约三分之一。还是那句话,千万别小看古人的智慧与劳动能力,直到现在陆仁都觉得很惊讶,因为工程速度实在是超出了他的想像。
按说陆仁现在是做得都不错,但陆仁真的是觉得有些吃不消了,所以才会向荀彧大发牢骚。狠狠的碎碎念了一通之后,陆仁终于抛出了自己想说的话:“现在城墙与宫室、房舍的修建都已步入正轨,曼成他们完全可以胜任,荀公你就别再让我时不时的还得来盯着一下了。而且现在已经是十一月,再不抓紧一下募民屯田的准备,恐怕来春之际会误掉不少事。”
“文若公来了。”许昌新建好的某处城墙上,陆仁向荀彧拱手致礼,礼过之后陆仁就发起了牢骚:“文若公你可真能坑我!”
陆仁一下子就甩过来这么多事,就连荀彧也有些消化不了。闭目抚须的想了一阵,荀彧才和陆仁细细的商议了起来。而这一谈,就一直商议到日落黄昏之时才勉强谈拢。一句话,这二位都清楚曹操的“大管家”可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转眼已是冬十一月。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