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贷款下来了(2/2)
所幸这小子学习成绩不差,这次考试语文数学双百分!可是把他妈高兴坏了,那恨不得见人就告诉人家她儿子考了全班第一然后喜滋滋地看着人家羡慕嫉妒恨的目光傻乐呵。
有钱有技术,自然大棚的建造进度就快多了。不到半个月时间,三个大棚就全建好了。每个大棚都是产不多占地一亩的面积,东西走向,靠北面是一堵厚度超过半米的泥土夯筑的土墙。
随着第一次的额承包款五百块交到村里,王勇家的新大棚就开始动工了。期间刘彪和秦书记也不止一次过来看看,帮着王海解决了很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果树地是本村人的称呼,因为上面号召,附近一大片的村子家家户户都要有一块。一家按人口多少,大概四口人能有个一亩左右。
三天之后,王庆突然亲自跑过来通知王海,那一万块的贷款下来了,让王海跟进跟他去办手续提钱。
因为县长和乡里书记都亲自过来看过王海的大棚,所以王海找村里老赵书记商量选一块地建大棚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的阻力,一路绿灯的全力支持。
秦书记则是带着乡里植保站的技术人员,还请了县里农业局的几个技术员过来,为王海提供技术支持。在秦朗的牵线联系之下,王海这里甚至还成了市农科院的对口扶持基地。
王海家里四口人都赶上了,种了大概有一亩三分地的果树。当然中树的时候肯定事要交钱的买树苗的,为此也有很多村里人硬是顶着一点没种,村里也没啥办法,实在是人家真拿不出前来。
原本可以一根垄通到头,可是因为种了果树,你只能一段一段的去耕种收获,肯定要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天,继续逃课的王勇(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小孩子不上学真的没人管的,至少在农村是这样,小学毕业就能少了一半的学生)背着在家里的时候几乎片刻不离身的**来到自家的大棚基地。
王海看着眼前的大棚,无限感慨的说道。
而且在没有挂果的五年时间里,你还得给果树施肥,打药,修剪,浇水,总之要比种白薯还要麻烦和耽误功夫,投入着实不少。
大棚的架子除了一个是用的木料之外,其他两个都是根据市里专家的意见,参考东山省那边的大棚,使用的是钢管钢筋焊接的。建成的大棚高两米,宽十五米,长四十米左右。
“嗯,我算了一下,咱家院里的那个小棚就这一段时间差不多又卖了有一千多块了,加上之前的一千多,然后到春天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菜长出来,估计还能赚一千。这么一来,这一个小棚子一冬天就是三四千块啊!”
王勇正是因为对于未来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于承包土地的这点钱完全看不上眼。作为农业用地,就算是记忆终止时的2015年,最高价也不过是八百到一千块。
等王海从乡里回来,说起这事的时候,王勇才知道,县里所谓的扶持和大力支持还在讨论之中,按照王庆的意思,估计是没戏了。
当年种下的时候还是没有小拇指粗的小树苗,据说要五年之后才会挂果。可这五年之中虽然同样可以种地,但是因为种了果树,不可避免的要对种植白薯造成了很多的不便。
要不然后世怎么会有一种说法,说是公仆不靠谱,真的遇到事了,连夫妻都照样会大难临头各自飞,所以官员不应该说是当人民的公仆,应该说当人民的父母。
要不是因为传说他家里得到了县长和秦书记的另眼相看,特别是秦朗这个乡党委书记,几乎隔三差五的就要到他家来看看,恐怕以当时国家禁枪的严厉政策,派出所早就有人过来缴枪罚款了。没准,王海还得因为这事进去蹲两年!
反正在当地,大家伙都知道,是人家王勇这小子头一个建起大棚这玩意儿的!
在本地人眼里,大棚就是王勇发明的。以这些农民的眼界,你跟他说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从国外引进了技术一点用没用,他们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听到的。
在这一点上王勇并没有仗着自己的先知先觉耍招,真要是一亩地五十块一下子把五十年的承包款全交上,那以后就算是不种大棚,种任何东西都够让他们一家小赚一笔了。
于是,被王勇命名为老王农场的的这一大片地方很快就热火朝天的忙活起来。最多的时候有上百口子人同时在这片不到二十亩地大小的地方同时劳作着。
当然自己也挺高兴,不过咱老爷们可不想老娘们那么好显摆,直接给大小子十块钱算是奖励!反正如今背着一万多的外债,也不差这十块八块的不是?
王勇无时无刻地都想着给老爸打打气,就怕他心里负担太重,出了乱子。毕竟那一万块钱的贷款可是让老爸这段时间连睡觉都惦记着的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啊!
目前在北方地区大棚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七万亩,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大都在本地销售,外地极为罕见。因为能在冬天种植出夏天才有的蔬菜,所以,经济效益还是非常高的。只是其相对高昂的造价以及风险,挡住了大部分的农民投身到这个产业中来。
“那些当官的要是都像秦书记这样该多好?”
“嗯,要是家里那个棚跟这里的一样的话,这一个冬天下来一万块的贷款就能还清了!”
这十亩地的定价是双方协商出来的结果,因为都是二等地,所以每年每亩的地租是五十块,一年一交。以后地租的价格随行就市,市价多少就是多少。
所以王勇提出的换地计划非常顺利,以至于很多换到好地的人家都不好意思要王海给出的每棵五块钱的果树钱。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