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大复仇主义的汉朝(2/2)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提倡的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如果这一段还没有感觉的话,咱们再看礼记中的这一段。
又如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翻译过来就是子夏向孔子请教道:“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应当怎么办?”
孔子答:“睡在草垫上,枕着盾牌,不担任公职,时刻以报仇雪恨为念,誓不与仇人并存于世。不论到什么地方,武器都不离身。即便在集市或公门碰到,拔出武器就和他拼命。”
孔子的思想大概是这样的方向,孔子说完了,继续说孟子。
孟子舍生取义的大无畏思想咱们是知道的,语文中的课文,脱离了考试之后,具有别样的美感。
孟子在儒家中也是大佬,他与荀子不同,提倡的是性善论。但是提倡性善论的孟子,对于血亲之仇如何看待呢?
孟子对血亲复仇的看法是这样的:“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汉朝的这个儒家思想,还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得到体现。
比如伍子胥,他爹被楚平王杀死,然后他逃到吴国,最后打回楚国,为父报仇。
正常如果是愚忠的儒家,会怎么说呢?大概会说,伍子胥是楚奸,是叛国贼。因为从伍子胥来说,他是亲手灭了自己的故国。
但是司马迁写道:“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总之就是,称赞伍子胥为大丈夫。
但是公羊春秋的这种思想,对于当朝者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他认为,臣子是可以向君王复仇的。
这其实是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句话的体现。
所以后来发展之下,与孟子的言论一般,逐渐不再是主流。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嘴,程朱理学的创始人,宋代的朱熹,说过:有天下者,承万世无疆之统,则亦有万世必报之仇。”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一下甄婆儿的故事,这是在《宋史.孝义》中出现的故事,可不是二十四孝那样的,是类似于张扣扣那样的故事。
好了,写这些也是解答有些读者对于之前提到的,对典韦以及臧霸的出现,公孙康等人那种反应不解。
现在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不那么突兀了哈哈,咱们继续开始故事的进行。
随着义勇军的复仇,看着眼神坚定起来的义勇军,公孙瓒心神大定,现在乌桓元气大伤,但是鲜卑主力还在,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严纲,这段时间辛苦你了,往后,你,公孙越,公孙范,单经各自率领一千五百人防守一面城墙,我与邹丹,关靖率骑兵居中策应,我看看找个机会能否冲出城去。”
公孙瓒拍着严纲的肩膀。
“主公,鲜卑还有将近两万人,您这三千人,出城太过于危险了吧。”严纲担心的看着公孙瓒。
“当然不是现在,等他们放松警惕之时,我再出城,这幽州,不能落入异族手中,我们丢掉的,我公孙瓒要找回来。”公孙瓒回身散发铁血的气息,让严纲更加拜服。
相对于城内的众志成城,城外丘力居与和连已经吵做了一团,身旁的张举,没有丝毫办法,只能看着二人争论。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