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二儿子林洋(2/2)
因此下一季的红薯产量,林峰他们计划控制在一千五百万石左右。玉米在五百万石左右。
这个量是在保证了自身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到时候能满足至少一百多万难民的供应量。
当然,为了改善百姓们的餐桌。
林峰主动教大家如何吃红薯,比如制造粉条,凉粉,烤红薯,红薯稀饭,拔丝红薯,油炸红薯糕。
至于玉米,为了让都护府的孩子们吃上爆米花,林峰还亲自参,打造了爆米花机。
对于现在的梁山,连火炮都能打造,跟火炮差不多的爆米花机自然也不在话下。唯一的缺点,就是密封只能采用老式的铅封,找不到更好的密封材料的。
不过这问题不大,他小时候吃的爆米花,用的爆米花机其实都是铅封的,他不也没事。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此外,像是粉条还可以往外卖啊。因为是新东西,老实说,粉条口感还是不错的,卖到东京去,完全可以打造成高档食品。
一盘子蚂蚁上树,收个几两银子不过分吧?
在给林洋过完满月后,林峰带领着三艘三桅帆船率先出发,后续还有十几艘大海船,带领大量士兵在后面跟着。
这三艘三桅帆船速度快,肯定不能等着他们。
三艘帆船虽然是新事物,可林峰对安全要求极其严格,海试了很久,甚至在大风浪中都测试了,安全性能是杠杠的。
这次目标直指台湾。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
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据古文献记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
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中,就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的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
据载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是时,大陆和台湾已有贸易往来。
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兵祸,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
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对于后世穿越而来的林峰来说,对于这座岛屿的感情肯定是复杂的。但是在现在,他要彻底将台湾控制在手中。
至于为啥林峰要急着占领台湾,将这里变成自己的地盘。
说起来还要从派人去接叶春说起。当时派过去的人找到叶春
,带着他的家人往高丽赶。
只是刚出海不久,他们遭遇了风暴,竟然将他的船只吹到了台湾。
这也让林峰知道了,此时的台湾几乎跟不设防的小姑娘一样,就等着他去临幸呢。他岂能放过?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