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参战问题(2/2)
黎元洪问道:“这样变动太大会不会引起什么麻烦”
李默涵答道:“不会这样做法在我们党卫军里已经施行多年只不过是现成的拿过來就是”
“好吧”黎元洪又问:“那么我编练参战军以多少为宜呢”
李默涵答道:“当然是越多越好”
黎元洪笑了说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们上哪里去找那么多军官和教官”
李默涵说道:“保定军校的学生可以我在山东开办的军校学生也可以还有那些即将被我们作为敌对国侨民的德国和奥匈军官都可以当教官”
“这样也行”黎元洪纳闷了“他们都当了我们的俘虏了还会为我们练兵”
“我有信心说服他们这么做”李默涵自信满满
李默涵首先找到梁启超让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为对德国宣战制造舆论气氛梁启超的主要论战对象是他的老对手孙文
事实上就中国是否应该加入欧战的问題国内展开了激烈地争论人们把对德绝交、宣战并最终参战看成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孙中山以“中国存亡问題”來比拟中国参战问題陈独秀说“此次对德外交问題乃国家存亡问題不可已寻常外交规之”“此次对德外交为国家存亡盛衰之唯一问題”李大钊认为“中国今后生死之运命实于是乎系之”著名报人邵飘萍认为“中国究何所适从此实关系中国之生死问題”其他一些舆论也认为“此中国存亡之大机也”
对这个关系中国生死的问題上有众多不同的声音各派都纷纷亮出了自己的主张其中孙中山坚决不妥协的反对参战态度颇引人瞩目孙文发对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的时候
辛亥革命胜利后面临国内外极其复杂的社会形势孙中山为民国的巩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社会丕变时期人心思定带來的改革阻力以及帝国主义的干涉使得资产阶级政权一开始就陷入重重危机之中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
孙中山一直把列强的承认作为中华民国合法的标志之一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马上转道欧洲寻求列强的承认但是列强对中国民国始终不予承认这给孙中山的压力非常大孙中山两次接见美国国务院特使邓尼请求美国承认与邓尼同來的特派记者姆科密克记载了这次会见:“美国的外交代表以无庸置疑的明确性与无庸置疑的强调语气告诉孙中山美国是决不会承认南京政府的以迫使孙中山将此视为來自美国的具有摧毁力量的最后通牒;而这个共和国正是孙中山最希望获得帮助的国家他毫无办法于是转向了北京”
列强为什么不承认呢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一语道破:“告戒上海的共和领袖们指望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孙逸仙去争取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尽早承认是痴心妄想他说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外国的信任革命党的领导人向莫保证他们一定推戴袁为首届总统”可见帝国主义早已选好袁世凯作为他们在华的代言人列强不但不承认反而积极地进行武装干涉
因此当1917年中国参战问題一经提出孙中山马上就发表文章他认为之前的段祺瑞也好还是现在的李默涵和黎元洪也罢参战的目的并不是象某些人宣传的那样要乘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争取免除部分债务并获得国外援助、发展中国实业恰恰相反黎元洪控制的北京政府是得到世界承认的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在这个幌子下面李氏和黎氏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借参战实行其统一计划
对此孙中山很清楚一旦李默涵和黎元洪的计划得逞那么他自己就彻底沒希望了孙文当然也就决对不会支持参战了早在1917年3月他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要求两院否决参战议案电文中他指出一国之地位能否上进须视自力有些人认为中国加入可以一跃成为头号强国外交从此顺利那纯粹是一厢情愿是大大的幻想
同日他又致电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申述中国不能参战的理由为中国计为英国计请英国不要拉中国参战12日他又致电段祺瑞反对中国参战并指出英、美可能借监督之名來控制中国财政5月16日他又致电北京民友社、政学会、政余俱乐部并参、众两院重申反对中国参战的理由5月中旬他还派廖仲恺赴北京运动议员反对参战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更坚定了孙中山反对参战、决心恢复民国的信心他认为俄国的革命是“革俄皇之命”这与他成功领导的辛亥革命相同都属于共和革命性质他甚至认为俄国二月革命完全是受中国辛亥革命影响才发生的他说:我国“共和成立六年其成绩似殊无足观然其影响于世界为力之伟大则真令人不可思议俄罗斯之变**而为共和全由中国之影响也俄罗斯之顽固**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此外俄国革命爆发意味着他所担心的英、俄同盟的破产中国也将避免成为“印度第二”的命运这对孙中山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心理上的支持
不仅反对参战孙中山还以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为借口要讨伐李黎政府这让正在南京酝酿起兵的冯国璋有些心动毕竟眼下他还是民国的副总统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