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匮之盟(1/2)
赞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两朝能臣混朝堂,
不是翻播金匮计,
怎得标名昭勋榜。
说起大宋基业,最重要的人物,不是民间传说中的赛孔明赛贸功的牛鼻子苗光义,这人是是地道的水货,连跑龙套都算抬举他了;而是赵普,就是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赵普也姓赵,与赵大、赵二,正好三赵鼎立,三个阿赵一台戏。据说赵普与赵匡胤家是同宗,同为西汉赵广汉之后,这里就不考证了。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同宗大臣据百官之首的情况颇多,而又不是如蛮族建立的王朝般用同宗是因为亲情与不相信外人,而是各凭学识。赵普在各种历史文本中,都是以正面人物出场,在我看来,只怕未必,是故他的各种丰功伟绩就不多谈了,说他为主子也好,为自己宗族也好,都是该当的。不过从历史长廊上赵普留下的剪影,在褪去儒家意识形态光环后,综合起来看,其人未免有些猥琐。
赵普是赵大上位的关键力量,又帮他打仗,又帮他搞政绩,还直接发动陈桥兵变。光从革命的光辉起点陈桥兵变讲起,这三个阿赵就各说各话,留下无数的罗生门。宋朝史籍本来就繁杂,还有大量的小说笔记。二十四史浩如烟海,谁耐得住性子仔细去看它。一般翻翻通鉴就得了,老毛不就是靠这个装历史咖的嘛。我宋时正牌《通鉴》是结束了,却又出来三本《通鉴》,一本是通鉴血统的《涑水纪闻》,一本《续通鉴》,一本《续通鉴长编》,还有大量的稗官野史,所以造成大量的矛盾、不可理解,是必然的。所以说,有时史料过于丰富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当然,从公平角度讲却是好事,西谚云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后世研究历史的人因为史料矛盾的头疼,未必比得上当时人民公开表达、拥有话语权的福祉,说明我宋这方面是做得相当不错的。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