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2/2)
骆韶英眉头深锁。
沈绛拍拍骆韶英的肩膀,“骆爱卿,看那天面对袁史云的利刃大刀,你能一怒而起,我就知道你是个爷们,袁史云不是个好东西,那萧尹其实也没好多少,这家伙阴恻恻的不说,肚子里啊,阴谋诡计一大堆,他要是当了皇帝,满魏都的文人士子,反对过他的人,哪个有好果子吃?是吧,你多想想……”
他靠得太近了……骆韶英把头压得更低了一些,耳后还有些发红,“是,殿下。”
一旁离沈绛远远的燕支看骆韶英走了之后,对着沈绛冷笑,“比起萧尹,你看上去更不像个东西。”
沈绛嘻嘻一笑,“多谢夸奖。”
*
骆韶英大才,那篇骂贼檄文略一改进修辞,更添韵味。引得满京人人传说,街头巷尾,议论不绝。
一时之间,流言胜过军报,浑河南北,数日遍闻。
随后,天下忽传,先帝李贵妃携帝遗诏至郾城,长留王郑宁驰拜李贵妃为义母,于邙山之巅遥祭先帝亡灵,尊李贵妃为圣命皇太后。
皇太后设立储君,郑宁驰阵前得令,可怜萧尹所派的说客孙蕴星孙大人,言未开口,便被郑宁驰以逆贼之罪斩杀祭旗,大军山呼太子千岁。
郑宁驰借解救金河公主危难之名继续北上,凤城刺史张束大开城门,跪降太子。
自此,郑宁驰二十万大军,隔江在望。
深夜,暴雨忽至,而紫微殿中,灯火通明。
周骧观座上萧尹神色,道:“如此一来,郑宁驰携大义之名,区区浑河,只怕难阻大军来势汹汹。”
萧尹看完军报,面向殿外的狂风催树影,道:“阿莲,这是八月第几场雨了?”
一旁一名二十来岁的年轻女子回道:“回禀将军,差不多七八场暴雨,五六天小雨。”
周骧道:“前几日属下看户部文书,神威十年以来,朝廷共下拨八百余万两官银修筑浑河、西江二水堤坝,然层层盘剥,以至地方连样子都不曾做,之前我们在应城一带所见,那些旧堤陈坝,早已倒毁败坏殆尽。”
阿莲恨声:“那些贪官污吏,全都该死!”
萧尹闭目一叹,“大旱之后,又逢大雨,千里沃野,如今是寸土不存!”
周骧哀切一声,“天下兴亡,唯百姓苦,郑氏一朝,已如那无用的堤坝,早便溃烂不堪。”
萧尹道:“今大雨滂沱,那些无用的堤坝怕是撑不住几天了。”
郑宁驰浩浩荡荡的二十万大军,又如何渡过滚滚洪水?
周骧忧虑,“终究不过阻得一时,若等大水退去——”
“大水退去,便另有一番天地。”萧尹淡淡道:“之前,杨吉与李万胜争夺郾城,却教郑宁驰渔翁得利,如今李万胜身死,十万绿林军逃散大半,其余人马,皆为杨吉所收,杨吉如今据穆州,过去几年间穆州受旱灾甚重,一城之地,如何养得起那数万大军?也罢,我为他指一明路……”
周骧略思,便道:“只怕杨吉不敢惹郑宁驰。”
萧尹道:“郑宁驰一向小心,粮草辎重分而藏之,据仪冰带人所探,怀梁城通往郾城的一条小道,近日有新修的模样,道旁且有营寨驻扎过的痕迹,土路中车辙痕深,郑宁驰应有粮草藏在怀梁。”
一旁另有一年轻的蓝衣谋臣李寅摇头,指着案前沙盘,道:“晚生便是怀梁人,怀梁城城墙高筑,据山险关隘,易守难攻,是一处藏粮的绝佳之处,况且郑宁驰定有重兵把守,想是攻不下来。”
萧尹轻笑一声,“狗急尚跳墙,杨吉大军饥肠辘辘,这饿鬼闻见饭香,岂有不扑食之理?”
周骧见他从容笃定,不由问道:“将军可早有布置?”
萧尹点头,“仪冰已带十名工匠,还有三十车梁木前往穆州,助杨吉造攻城长梯,不过……”
洪水与杨吉,也只能阻郑宁驰一时北上而已,他在魏都一日,便为众矢之的,谁人都能以他为靶,扯起兵大旗。
还有朝中那些世族之臣以为能夹缝偷生,各怀鬼胎,借此檄文,更是大做文章。
……世族势大,盘根错节,他不能轻易杀了他们……
萧尹低头,手边正有一张言辞煽动的“骂窃国者檄文”。
周骧察觉他神情,道:“将军,皇太女此举,着实居心叵测,若其成势,只怕与郑宁驰内外呼应,那……”
萧尹二指夹起那字纸,“此文乃是翰林侍读骆韶英所书,周先生,你看如何?”
周骧皱着眉头,不情不愿地开口,“尚算有几分才气。”
萧尹失笑,同阿莲道:“能得周先生夸赞,这骆韶英果真非平庸之辈,听闻此人原是邯州寒族子,为大儒少阳公举荐才得入朝。”
阿莲不悦:“再有才气又如何?此人识人不清,与那蠢货公主沆瀣一气,辱骂将军,是个白痴!”
萧尹不置可否,点了点那文章,道:“既是有才,虽是寒门子弟,也着实不该屈居区区侍读,请他去国子监作祭酒吧,国子监在读诸学子,不多是那些世家子弟么……”
说着,他竟还笑了笑。
“至于公主殿下么……呵……我倒要看看,他还有什么玩花样的本事……”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