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风饮露,性情高洁:蝉(2/2)
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这样描绘新蝉的志得意满和对未来的渴望:“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蝉的身上,诗人看到的既有身处“高位”时的洁身自好,也有对自己不假借外物的强烈自信。
蝉的价值
和诗人的美好想象不同,其实成年蝉的食物并不是露水,而是树木的汁液,它们长着一种很像是针管的口器,可以把锋利的尖端扎进树皮的缝隙中,把树木细胞中的汁液吸食出来享用。
成年蝉的寿命非常短,一般为3到4周,最长的不超过50天,这短短数十天里,它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找到配偶完成繁殖。和我们少数民族同胞唱山歌一样,蝉中的小伙子们要放声高歌吸引心上人的注意。抓过蝉的人也许会记得雄蝉腹部和胸部之间有两个对称的像小鼓一样的器官,里面是专门用来“唱歌”的肌肉和振膜,所以它可以发出很大的声音。
雌蝉被雄蝉的声音吸引后,就会前来交配,然后蝉妈妈则会找棵树把卵产到树皮底下。卵会在树上安稳地度过冬天,蝉宝宝们会在十个月后孵化出来,并自己钻到地底下,开始了蝉漫长的一生。
一说起炎炎夏日,蝉独特的叫声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有时我们会讨厌蝉那单调刺耳的叫声,不过想想它在黑暗中等待这么久,才能发出争取繁衍后代机会的鸣叫,而繁殖完成后,寿命也就此终结,大概就能原谅它制造的尖锐声音吧。
不过对小孩子来说,捉一只蝉来让它在屋子里叫才是最好玩的事情。我小的时候住在农村,深谙捉蝉的技巧。大体上有两种法子,一是拿面筋粘:找一小块面团,拿水洗去淀粉,就剩下蛋白质,过一会儿便极黏稠。把面筋装在长竹竿上,就可以爬上房去靠近树上的知了,被面筋粘住翅膀的知了就失去飞行能力任人宰割了。捉蝉是很讲究眼明手快的,因为知了听到一点声音,就会立刻飞走。
所以我们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到地洞里去捉蝉的若虫,夏天吃过晚饭,太阳刚落山时,拿上手电筒,出门来到小树林中挨个去看树干,这时知了猴刚爬出来还不高,正好可以捉去。拿回家的知了猴用草帽罩住,第二天就变成了一只蜕完皮的蝉。
抓到的蝉不但可以玩,还可以吃。人类很早就有将蝉和蝉蜕作为药材服用的记录,作为食材也许更早。现在吃蝉的人更多的是吃知了猴,现在油炸的知了猴已经是每个饭店的新鲜野味。
其实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吃蝉了,而且吃的是蝉的成虫。据两晋时期的文学家郭璞说,有一种特别巨大的蝉,叫“马蝉”,长得比别的蝉都要大,可以拿来吃。他这里说的马蝉,就是最常见的黑蚱蝉。《本草品汇精要》引用《尔雅》及其注疏说:“蜩中最大者为马蝉。今夏中所鸣者,比众蝉最大……云是形大而黑,昔人所啖者。”
汉朝的古墓里面挖掘出了专门用来烧烤的炉子,除了可以用来烤牛羊肉之外,烤蝉也是美极了。以我小时候的经验来说,烤知了成虫,主要是为了吃它们背上那一块肉。用树枝把知了穿成一串,放到炉子上面烤得焦香扑鼻,然后揪掉肚子和脑袋,再掀开背盖,一块小牛肉样子的肉就出来了,如果你会烤,吃起来就很鲜嫩。小时候家里买不起肉的时候,夏天就全靠吃知了解馋啦。
我岁数小的时候,蝉还很常见,随便一棵树上都落满了。但是今年夏天回老家时,再想跟小时候一样去捉蝉,却找不到几只了。蝉的种群减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药的滥用,当然,也和人类的滥捕滥捉脱不开干系。唉,只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可以像西周时期的人们一样,经常能看到在枝头上鸣叫的蝉。
汉代玉蝉:藏于西安博物院,汉代人认为蝉的羽化就像人的重生一样,所以在墓葬中往往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
东汉绿釉陶烤炉: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汉朝人的“烧烤神器”,在烤炉上方的两排烧烤架上,分别放置有六只蝉。当时人们吃烤蝉或许并不少见。
(知了)
蚱蝉
拉丁学名:cryptotympanaatrata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蚱蝉属。常见鸣虫,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广大地区。植食。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