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儿童文学(2/2)
有个中年妇女惶恐的问,朱大爷介绍说,“这位是秦姨,丈夫以前是知青,当时为一位正接受批x的同事发声,也遭受了连累,如今腿也瘸了,又不给做生意,只好在家里躺着。”
苏玉春掀开竹筐拿出几个玉米棒子说:“大家要多少就记个数,然后签名就成。”
其中有人还善意提醒,“小姑娘,我们再给你按个手印。”
“不用”苏玉春眼睛亮晶晶的,道:“我相信大家。”
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苏玉春的一番话说得几个人心里暖洋洋的,今天来的几乎都是有文化的家庭。
苏玉春还发现一位带着眼镜的清瘦中年男人写得一手好郑凯,对方说以前是语文老师,后来取消了高考,他也没处去。
大家拿了苞米却不敢一起出门,零零散散的分批离开。
苏玉春背篓里还有不少苞米,她问朱大爷,“这附近有没有需要赊账的,王大伯说得对,集中到这里太明显。”
“有几户,我把名字地址写给你。”朱大爷感激的看着苏玉春,“闺女,辛苦你。”
他们也想帮忙,可那几年被整怕了,实在是不敢出面。
苏玉春背着竹篓,拿了纸条走出朱大爷家,刚出巷口就把筐内的苞米又放回空间,轻松的离开。
她按着朱大爷给的地址却找到一家公厕,说是厕所,其实就是一间半人高的砖头房,半封闭,开一小口进出人,还没走近就被气味逼得退几步。
钻头房上晾着一根皮带,苏玉春站得更远了,当时都是把皮带搭到砖头上,外面的人就知道里面有人了,如果没有皮带,上厕所的人也会问一句‘里面有没有人’
苏玉春反反复复的对着纸条上的地址,终于在公厕旁不远处看到一栋低矮的小屋子,墙壁是麦秸搀着泥土盖起的土墙,她敲了好一会门才有个老人出来开门。
二十平方米不到的小屋子却住了三口人,地上铺了几层装化肥的袋子,头顶上晾着衣服,另一角堆着锅碗瓢盆。
一听苏玉春的名字,老人眼睛亮了,想把苏玉春迎进屋里,又看屋内地方狭小。
“我是带东西给你们的。”苏玉春压低声音说道,这一家人过得比好多乡下人还惨呢!
老人很不好意思的让苏玉春进屋,赶屋内两个小孩出去玩,一边介绍,“我两孙子。”
有个年轻男人在睡觉,老人推不醒,讪笑的对苏玉春道:“我儿子。”
苏玉春听朱大爷说过这一家的事,也是那个时代的可怜人,本来有远大前途的男人如今缩在二三十平方米的地方,老婆受不了也跟人跑了。
“大爷,这是苞米,再给你们拿点白菜,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能填饱肚子,下个月我还来,缺啥了就说,只要我有就能赊账。
你们振作些,日子总是越过越好的,保不齐哪一天坏日子到头,好日子就来了,说不定还能恢复高考呢!”
睡在破麻布袋上的男人动了动。
老人家也感慨:“不认命不行,谁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到?”
苏玉春揉了揉发痒的鼻子,老人忽然变得局促,小心翼翼说:“闺女对不住,你赶紧走吧,这味大你受不了。”
“有啥受不了的,现在都在提倡化废为宝,知青们都要去挑粪呢,我们乡下都靠它来提高产量,都是凡人要吃喝拉撒,没那么讲究。”
这年头不管是乡下还是城里,厕所都是旱厕,老大爷的工作就是专门挑粪的,他们都是需要好好表现的人群,普通人能做的工作都没他们的份。
老大爷感动不已,嘴里一直说着谢,又问:“闺女,你都赊给我们,那你吃啥?”
苏玉春道:“我剩下的确实不多,不过很敬佩知识分子,愿意帮助你们。”
她空间的食物是以吨计算的,这么说是怕老大爷起了疑心。
“闺女,我给你磕头。”老大爷看着垒在地上的苞米,激动得嘴唇都在哆嗦,家里一天就吃两顿饭,就是这样还吃不饱。
孩子天天喊着饿,儿子当年遇事后一蹶不振不肯干活,每天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家里就靠他挑粪养着,是真的要活不下去了!
苏玉春忙搀扶起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想到那小胖子在医院每天吃进口零食,还有甲鱼汤喝,可还有这么多人吃不上饭,一点苞米就可以下跪,对人感激涕零的。
同样是人,但人和人的境遇真的不一样。
“别说这些,赶紧把东西收好,我先走了。”苏玉春看了侧躺的男人几眼,还是开口说了句,“大哥,人生世事无常,哪里有过不去的坎,大爷这么老了还要赚钱养你,我要是你就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不死总有出头的机会,颓废一天也是过,积极一点也是过....”
老大爷送苏玉春到房门口,心想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善良的人,他又想到受不了苦跑了的儿媳妇。
从这家出来,苏玉春又去了别家。
有一户的主人是个很优雅,收拾得很齐整的阿姨,祖上还是洋务运动第一批留洋的学生。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