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桃源(2/2)
可自己是要继续仰望星空呢,还是把灯捧在手里?
重生,小说中描写的多么美好呀,未卜先知,无所不能,洞先机于智者,控万事万物于胸间。
可谁又会想到,重生即给了人前世的记忆,也给了这世的情债,在双倍获得的同时,也有了双倍的负累,不只有前世的牵挂,还有今生的羁绊。
最终,吴应成还是没能决定飞向高空,与那星星融在一起,还是选择捧起灯火,照亮父母的日益苍老的脸。
既然是重生,那这人生也必不会如前世一般,无论是感情理想,还是事业财富,自己还有梦想,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不应该花费太多的时间思考这些事,或许等待时机一到,自然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
“哥,起床了,吃完饭准备走了。”
吴应成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回屋睡觉的,睁眼一看,天已经大亮,吴应春已经换好了衣服,旁边还站着背着黄布包的唐二山。
“靠,忘了今天还要去战宋北林呢。”
吴应成急忙开始穿衣起床、洗漱吃饭,这事是前天都说好的,只是昨天这么一闹腾,竟然把这事给忘了。
喝了那么多的酒,有些事情反而记得更清楚了,这个宋北林是这个年代土霸主的代表,好面子、讲排场,要想让他高看自己一眼,答应跟你拼酒,首先就要秀秀自己的肌肉。
吴应成也需要几个人,当他们三个人喝醉时,把他们送回镇上的旅馆,以及付钱、照顾什么的。
吃完了饭,急忙点兵点将,带的人不能太多,要不然就成了砸别人的场子了,虽然陈家帮的人都去了竹沟村,可后来新招的唐家帮也不错,都是典型的精神小伙。
像巫浸红老爷子说的,做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点了五个最精神的,加上自己、吴应春、唐二山刚好八个人,一个带了顶草帽,穿上凉爽又轻快的草鞋,风风火火出发了。
大安镇,大定大安之义,地势与高岭乡相仿,整个镇子都位于深山老林中,很少受战火扰乱,一直都是世人避免战乱的好地方,素有‘蜀北桃源’之称。
如此的地势条件,本应该是吴应成的古董梦实现之处,可在四几年,整个镇子便慢慢被土匪占领,最后成了他们的根据地。
原镇居民跑的跑、死的死,他们留下的古董也被洗劫一空,直到解放后,这伙土匪才被政府剿灭,可那些古董早已不在了,能留下来的,估计也不是很值钱。
现在的镇民,大多是后来搬迁进去之人,故这里的人与高岭乡相比,少了一些仗义,却多了一些匪气和俗气。
大安镇离双沟镇十公里路,解放前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面人来往,有桥的地方,还被土匪控制着,交通十分不便利。
解放后,政府发动群众,这才修了一条机耕道与双沟镇相连,桥也由原来的木头升降桥,变成了石桥、水泥桥,进去方便了许多。
这里的还要比双沟镇冷一些,稻子刚刚成熟,大人小孩都在农忙,来来往往的人不多,吴应成这一路子人,青一色咔基布套装、小草帽、凉草鞋,立时成为这山间土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路都有人来问他们是哪里人,要到哪里去,吴应成想着正好趁机打听一下情况,全面而详细的了解宋北林,于是一一解答,并问了一些问题。
原来宋北林之所以能成为一方土霸主,除了极其讲信用之外,还因为他有两个靠得住的兄弟。
一个叫宋北秋,与自己和吴应春一样,是堂兄弟关系,一个叫魏大红,与自己和万庆春一样,是结拜兄弟,也算是一个好汉三个帮。
与吴应成不同之处,三人之中,宋北林负责在前面冲,宋北秋则负责出谋划策,魏大红则是给两个人跑路忙活的。
三人都喜欢喝酒,宋北林是大坛大坛地的干,来得猛倒的也快;宋北秋是小口小口的饮,只要菜好有茅房,他能跟你耗你一晚上;魏大红是喝了就醉,醉了又醒,醒了又醉,来来回回几轮,这才会倒下。
据一个抽了吴应成三根烟的知情人士透露,这三人的酒量加起来有十一二斤,而宋北林的真实酒量最大,大概在五斤左右,宋北秋排第二,大概四斤多一点,魏大红则只有三斤多一点。
但因为还没有人把这三人真正喝到不省人事,这一切都还只是初步估计。
“看来我还是小看他们了。”
吴应成眉头微微皱起,有些犯起难来。
严格来说,大安镇的席子产量并不是很高,估计只有整个双沟镇的三分之一左右,再加上路远,利润不是那么大,并不一定非要拉进自己的联盟。
只是与魏强短暂的交锋之后,吴应成有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不由想起了一句话,商场如战场,如果现在自己不抓紧时间增加实力,迟早有一天会被这个强势的家伙给干掉。
再加上今天来的时候遇到了张洪达,他说的那句‘你给老子等着,有你小子好看的。’的话,让他有种里外受敌的感觉,心中那种想要强大的欲望,从未有过如此地强烈。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