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特级(2/2)
不同的是,巫浸红的眼睛是真的老了,看人已经有些模糊,不能很好的捕捉人面部那些细微的表情。
而吴应成的眼睛还年青,脑子还好使,能清清楚楚地看出他脸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能根据它们,快速分析出他每一个可能的想法。
“哈哈哈!”
巫浸红终于笑了,笑得很开心,表示着这个马屁他很受用,因为他的父亲、爷爷本就是那样的人,要不然也不能有这样的他。
他的这些传统美德,或者说是生存之道,原本是要传给他那小儿子的,虽然现在他死了,不能再传了,但能遇到一个懂这些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
吴应成也笑了,喝了一口茶,品着那并不输于后世的名茶的山茶,笑也得很开心。
此处的一箭双雕,不只是那张放在卧室的床,还有将来更大的床,一个遍布藏王村和平顶村、乃至整个高岭乡的床,一张绿色的、充满清香的茶床。
他相信,有了巫浸红的信任,这件事会变得简单许多、顺利许多。
龙国是一个讲人情的国家,不像外国人,谈事就要有谈事的架势,穿西服打领带,再带上一个小秘,规规矩矩坐在那,这才叫谈事。
在龙国,特别在这个年代,很多事情都在茶桌子上,或者酒桌子上谈成的,谈的时候,也不像老外一样,直来直去。
他们总是在谈笑之间,在不经意间,表露自己的意愿,懂的人自然能谈,不懂的人,或者装不懂的人,你谈了也没用,有用,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是老人们的生活法则,是很多人悟不透的成功窍门。
吴应成悟了一生,早已透彻的不能再透彻了,很快委婉的试探了一下,巫青红也委婉的给了个回应,并说出了这床的来历。
别说,吴应成虽然在古董方面,连个二把刀都不是,可看的这床还真是个了不得的宝贝。
话说当年八国联军入侵燕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到安西府,准备避上一段时间,再回去做她的美梦。
散西巡抚兼陕甘总督允升见她老人家晚上睡得不是很好,估摸着是不太满意她得那张龙床,就暗地里筹划给她做一架。
这木料、工匠都好找,难就难在着做床的地,燕京那么远,又不安宁,肯定是去不了了,而安西府虽然是六朝古都,但又没有什么好的兆头,更不能表现出他对此事的慎重。
这时候,一个临县的官员,便把当年唐明皇这事给他说了一遍,还说唐明皇当年便是在这里呆了三天三夜,躲过了最后一劫,最后做了太上皇。
允升一下子就明白了,现在老佛爷不正在逃难吗?而且本来就是个太上皇,何不在这里做张床,吸点龙气,图个吉利呢?顺便表现一下自己对她老人家的孝心呢?
于是便委派此人,连夜带着工匠、材料赶往几百里之外的藏王寨,加班加点的开始做床。
谁知这慈禧太后没住多久,这燕京的事便解决了,允升便带人匆匆的护送她赶了回去。
可怜这人大老远的跑回来,想要请功,却扑了个空,最后也不想回去了,就让几个匠人在那没日没夜的干。
后来,床做好了,这人却迟迟不来付工钱,几个匠人便把这床托付给了当时的村长,也就是巫浸红的祖父,几个人回去讨要工钱了。
老爷子就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承诺,等了一年又一年,没事就站在村口望,眼睛都快望花了。
可这些匠人却是一去不返,等到大清都亡了,老爷子还把它当成宝贝,让他的父亲一定要保管好,等着那些匠人们来取。
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到了巫浸红这一代,见着东西放在那太可惜,又没有一点人气,才自己铺上铺,一面睡一面保护这宝贝。
“没想到这床竟然代表了巫老爹你们一家三代人的坚持和传承。”吴应成听了,不无感慨的道。
巫浸红叹了一口气,目光看身窗外。
“是呀,我们巫家一家三代,能把这床保住,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房子漏雨时,谷子粮食不管,就怕把它给淋着了,家里有什么就用什么去遮,遮不了了,就全家老小齐上阵,给他挪地方。
吹大风时,那就更窝心了,家里家具裂的崩崩响,我祖父就整宿整宿睡不好觉,生怕第二天早上起来,这东西就裂开一道口子。
后来,大清完了,我父亲估摸着那些匠人也不会回来了。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