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1/2)
尽管她知道自己正在被糊弄,可当她要讨价还价时,倒叫她落脚的那间客店里的小二姐一席干脆明白的话儿,把她塞得哑口无言了。
“客官儿,您就别还价啦!明白人一听您这口音,就晓得不是本地人喽!您去瞧瞧,哪一个城郭里,不是一个城头一个城尾,才隔了一亩田,口音都不一样了,那人还分田下人,田上人的嘞。做小本生意的,那都是些精细鬼儿,逮着外乡人,能多宰些油水,便多宰些。这是暗地里的行规,人也只好自认倒霉,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您该晓得。她们这些人呐,可不像咱文安客栈的东家,少个把贯钱使,那也不当回事儿。如今的世道,官府一石米不也只给九分,上梁不正下梁歪,风气这般,老实人拗不过哟!”
后来沈习想想,也是言之有理,只好认命的把马车钱省下来,用以填补那流动的物价。她靠双腿走路,茫茫然前行,加之没有目的地,脚程自然也就更慢了。诚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事实上,她一边默认了身处在这个小社会之中的大规则,一边反倒在心里头悄悄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说起路上的见闻,那是日日不过时的。她还知道在某城郊,本地的许多老话儿,她觉得挺新鲜。因为那儿的鱼露不叫鱼露,叫腥汤。而去哪里也不说去哪里,叫敲碟子。有些地方上的土人,管那些男女双方不是经由媒人介绍才认识的,那谈的恋爱也不叫恋爱,叫匹市。
这些方言乃至口音上的差异,真的是无处不在,沈习出一趟门所闹出的乌龙,有时多得也真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就说有一次,她路过一个窄胡同,听见一对婆媳正在吵架。要说在长婴,一般都是娶夫郎,娘是妻家自个儿亲娘,像这种事,照理应该很少发生,但也不是就完全没有,总有个别例子。比如说…
那天阳光明媚,是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吵嚷声劝架声大老远的传来,沈习寻声儿跑去一看,只看见一位老阿婆正拄着拐杖,蹒跚离去,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大家伙不知道啊,老身这命苦着呢。今儿个自打老婆子一进门,这娘儿们就不停地念经念经,占卜个没完!啥话甭说,老身这就不在人世了,搁哪里都行,省得跟这娘儿们老做冤家!”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知这架吵到最后,直到左邻右舍劝架的人都散了,还剩沈习一个人如坐五里雾中…因为她尽管七七八八的听着大家伙的劝架,也拼凑出了这家人大概是在为的什么事情吵闹,但很多本地老话儿的意思,她却压根没懂。
当时的情况,天知道究竟怎么回事,大约还是“鬼摸了后脑勺”吧,沈习竟然压低了声音,主动去问一位站在她旁边,看样子也是观架观了许久的老人家。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