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良家女(1/2)
正统六年正月,奉太皇太后懿旨,敕礼部选择直隶、南京、凤阳、淮徐、河南、山东、陕西官民家女子年十三至十五、容貌端洁、姿性纯美、中礼度者,有司聘给其父母,亲送诣阙。
正月一过,新年的热闹,也渐渐散去。
严寒冬意,也同样散去。
而宫里宫外,则都在预备着这件隆重的大事—采选。
按照明朝宫制,选妃有一下步骤:
首先,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去海选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的良家女,通共筛选五千名少女,然后由朝廷发放路费,让这些良家女们在规定的时间来京都参选。
然后,在京都,由宦官以外貌、仪态、谈吐等为标准,选出其中五官规正、体型适中、举止端庄的女子,以入宫参选。
入宫后,便会由宫廷内有经验的女官,对这些女子贴身检查,以排查出其中身子有缺陷的人。此后,会有两三百名左右的少女,能留宫中。
入宫少女,会在宫中生活一段时日,此期间,会有专人观察其生活方式,言行举止,最后留下五十名性格和品行良好的女子,留宫为妃嫔,其余的则成为宫女。
而这剩下的五十人,则会再由太后或太妃等人,挑选出三人,供皇上挑选为后。
宫里宫外忙忙碌碌折腾了几个月,终于选出了两百多名良家女,安排入住宫中,一则观察其言行,二则也为了教习宫中规矩,这宫里一下子也热闹起来。
受太皇太后之命,唐疏桐常常走动于良家女们的寝殿,但主要负责观察良家女们行为举止的,则是宫正司李宫正,及其手下。
而李宫正是孙太后提拔上来的女官。
所以唐疏桐去良家女们的寝殿走动,一则是为了监督李宫正有无徇私舞弊,二则也是帮太皇太后留个心眼,提前好有些人选。
在良家女们的寝殿,分了东西南北四殿,安置在万春园里,良家子则分居于四殿之中。
唐疏桐进去,只见春意满园,万花开遍。佳人或伏于水池边,或相伴乘凉于树下,或嬉戏打闹,或静如处子。
不过一院子美人,倒让唐疏桐有些脸盲了,而且,就这么看着,也看不出谁的平行端正,谁在勾心斗角。
众位良家女见唐疏桐来了,不约而同打量着唐疏桐,虽从穿着上能看出唐疏桐只是个婢女,可唐疏桐又气质不凡,众人也在猜想唐疏桐的来历。
众人疑惑的目光并未被唐疏桐放在眼里,她立于原地,昂首环顾一周。
须臾,从良家女中跑来一个少女,笑脸吟吟地走到唐疏桐面前,问道:“想必这位,就是疏桐姑娘了吧。”
唐疏桐有些疑惑,这些良家女初入宫禁不久,别说是她了,就连皇上、太后这些大人物都不曾见过,又怎会知道她这个无名小卒。
不过,唐疏桐还是回了个笑容问道:“你怎知我的名字啊?”
“入宫后就听了宫中的公公说,这清宁宫有个聪慧不凡的宫女叫唐疏桐,深得太皇太后喜爱,如今见姑娘一进门,通身气质都与一般的宫人大不相同,又听闻太皇太后派了婢女来万春园巡视,一猜,您便是那位疏桐姑娘了。”那女子笑道。
唐疏桐心里暗道,面前这个女子定不是个简单人物,一方面,言语之间对自己这个身份卑微的婢女极尽奉承,不过是想着自己如今初入宫廷,先讨好宫里人肯定是不会错的。
另一方面,对于宫禁之事了然于胸,小到太皇太后身边的宫女都能叫的出名字,别的大事,大人物,定也都已熟知。
不是背后有靠山,就是有人指点。
“敢问姑娘芳名?”唐疏桐点了点头问道,她以后得格外注意眼前这个女子。
“武姝。”那女子回道,接着又走上前来,道:“姑娘头一回来这儿吧,想必也不太熟,不如由我带姑娘转转这里,总比自己一个人走着有趣些。”
唐疏桐见武姝这样盛情邀请,也不好回绝,而且她也确实对这里很陌生,便点头答允。
武姝见唐疏桐答允,便连忙上前来,挽住了唐疏桐手臂,朝院子里走去。
“这内园,咱们一群姐妹闲暇无事就会来这里打发时间,外面不允许咱们到处走动,屋里待久了又难免发闷。”武姝一边拉着唐疏桐朝前走,一边指着园子讲解。
不过园子挺大,皇室为了给皇上选后妃,也是很大手笔的,这两百多个人的饮食起居,必然得花费不少财力物力。
走了一会儿,便到了东苑。
“这东苑,我和另外一些姐妹们住着,既然来了,不妨进去坐坐,歇息会儿,里头诸位姐妹大都已经出去晒太阳了,也不会吵到姑娘的。”武姝语罢,便引着唐疏桐进屋闲坐,进去时,里面另有一女子斜坐床前,做女工,三人以目示意了一下,算是打了招呼了。
唐疏桐坐在木桌旁,那武姝,便给唐疏桐倒了些茶。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