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军见闻录(14)军阀杨森上海“出洋相”(1/2)
军阀杨森上海“出洋相”
从东到西横穿整个湖南后,进入贵州。
贵州,我在学校的地理教科书上读到过,称其为贫穷、瘴疠之地,穷山恶水,疾病流行,气候怪异。古时候的官员们得罪了皇帝,就是流放到云南、贵州这样一些边远、贫穷的地方去受苦受难。有这样几句民谚概括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入黔(贵州简称)之前,我们也听到过一些传说,说贵州的老百姓生活很苦,甚至有十七八岁的姑娘没裤子穿。说他们没有盐吃,工业日用品严重缺乏,特别是少数民族更苦,汉族的小贩能用一根针换他们一只鸡。为此,我们这些学员,有的买针,有的买盐,准备到那里去送给少数民族中的贫穷人家。
我们是沿着公路进入贵州的。也是碰巧了,进入贵州后,“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却天天是晴天,艳阳高照,气候温和。学员们高兴地说:“老天爷天天笑眯眯,欢迎解放军。”
贵州的自然环境和湖南大不相同。湖南,特别是湘西一带,公路两边的山上,森林茂密,大树鳞次栉比,郁郁葱葱;而贵州的山多为光秃秃的石山,山林的收益自然要比湖南差得多。大概因为我们是沿公路行军,并没看到穷得没穿裤子的人,那些针和盐也没能送出去。
我们还看见贵州的汉子挑着一担石头走过,有人就问他:“你挑石头干什么?”他说:“不是石头,是盐巴。”原来贵州的盐不是一粒一粒的,而是大块大块的,所以要加一个“巴”字,以表示这是盐饼块块。据说这种盐是井盐,是开发咸井水提炼的。
我们看到的苗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差别不大,只是头上缠了一条青色的布条。妇女的服装却颇有特色,除了头上也缠着一条青色的布条外,服装的袖子宽大,穿百褶裙,做那么一件衣服要花几件衣服的布料。本来就生活困难,还要多用布料;可这是民族习惯,世代如此,由不得我们评说。苗族妇女还作兴戴很多银饰品,手圈,颈圈,还有头上的银首饰,全身上下,也要有不小的花销。他们能说汉话,说的是贵州方言。据途中参加军大的贵州学员说,他们是“熟苗”,“生苗”就不会说汉话,只会说他们苗族的语言。“生苗”、“熟苗”的叫法可能是解放前流传下来的,似乎有点歧视的味道,后来就没听人这么叫了。他们自己则称自己为“苗家”。
黔东的县城基本上是相隔八九十里一座,所以我们进入贵州后,都是在一座座县城里宿营。那时贵州的县城很小,就是那么短短的一条街,几家木板房店铺,店内货物很少。食品摊上只有烤红薯、烤玉米等,显得物资匮乏,群众的购买力很弱。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