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军见闻录 (8)可惜后来没再见到过那位姑娘(2/2)
其实我有钱。离家时母亲给了我一个金戒指、6块银元,能买不少东西呢。但我没拿出来用,也没敢告诉别人。因为一个小兵拿出金银来换钱或者买东西,会引起人家的惊异和怀疑。再说,部队里衣食住行、零用,样样有供给,我也不需要动用这笔钱;就用纱布包着,放在裤子口袋里,让它跟着我日行夜宿。母亲是按民间的老规矩:“穷家富路”,亲人出远门总得带点盘缠钱;没想到儿子当了解放军,有钱也没处花。
行军至萍乡时,我班住进一幢比较气派的砖墙房。房东是两老夫妻,大概50岁左右。男老头个子高大,穿着呢子大衣,戴一副眼镜,威严而气派。老太婆穿一件小花的缎子棉袄,身材娇小,举止轻盈。按照习惯,我们每驻一地都会向房东表示敬意,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可是房东两老夫妻板着脸不理睬我们,让我们讨了个没趣。你们不理睬我们,我们还是热情照旧:扫院子,扫厅堂,把水缸挑满。
当我们借来稻草放在房间里打地铺时,老头子发脾气了:“不准把这种脏兮兮的东西搬到我的家里来!”我们向他作解释:“走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打扫干净,一根稻草都不会丢下。”“这是干净稻草,不脏的。”“没有稻草,睡在地上太阴冷了,请你们谅解。”……
老头子涨红着脸,突然一个转身离开,气冲冲地边走边叽咕:“一群不可理喻之徒!……”他以为只有他有文化,向我们这些小兵“拽文”呢!我们气得在背后议论:“要不是号房子的把我们‘号’在这里了,我们才不高兴住呢!”“这家肯定是地主,或者是资本家,对共产党有仇恨。”……我们行军以来,几乎每晚要接触一户群众,从来都是笑脸相向,互道感谢,还真没碰到过这号阴冷的、不友好的面孔,所以大家心里都很不痛快。
烧晚饭时又遇到了麻烦:灶是烧煤的,我们只会烧柴火灶,不会烧煤灶,又不想去请教那两位不友好的房东。正在为难之际,进来一位姑娘,她默默地帮我们生火、煮饭。姑娘大约十七八岁,煤火映着她那青春的脸庞,显得艳丽动人。看她那样子,像是个学生,其身份自然是房东的女儿无疑。我们向她致谢,她也不答话,只是嫣然一笑,明亮的眼睛朝我们几个人的脸上一扫。就像通了电似的,两位20岁左右的大哥哥的话儿顿时多了起来,两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你看完了吗?”“还没呢,快了。”“看完借给我看,我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你交换。”“天天行军,没多少时间看书。”“不抓紧时间学习不行呀,政委作报告时不是说了吗,我们军政大学的学员要成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的新生力量,不学习不行啊!”……姑娘仍然不搭腔,只是默默地帮厨,自然也在默默地聆听。
饭后烫脚时,我这个已经懂得了点男女风情的半大小子就开他俩的玩笑,把他们假装斯文的对话绘声绘色地、夸张地表演了一番,惹得大家哄然大笑:“你这两个家伙居心不良呀!”“哪里哪里,”他俩欲盖弥彰,“我们只是偶然谈起看书、学习的事,小童是吃太饱了撑的,嚼舌头啊!”……
奇怪的是,第二天清晨,我们烧早饭时,房东老太婆居然来帮厨,帮我们淘米、煮饭、切菜、炒菜……我们的饭菜烧好后,她又端出一碗红烧肉,硬要我们吃。还问这问那:“哪里人?多大岁数了?读几年级?家里有什么人?为什么参军?在外要注意身体,以免家里挂念……”真的是情深意切,宛如慈母一般。我们听了,心里暖融融的: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过这种婆婆妈妈的关怀了。同时也在心里泛起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位房东老太怎么啦?为什么今天和昨天判若两人?
匆匆吃完早饭,一切收拾停当,谢过房东,来到集合场。忽然,我们在女生中队的队列里发现了一个穿便衣的姑娘,竟然就是昨晚帮我们生火、煮饭的房东的女儿。昨天还是个女学生,今天就成了我们的同志了,真是进展神速!那时候参加工作容易,肯定是她昨天听了我们那两位老大哥的对话后,连夜去找了女生中队。女生中队的领导一点头,她就跟着队伍上路了。但军装还没发放,只好穿着便衣站在队伍里。这一下我们全明白了,房东老太之所以有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就因为她的亲生女儿的人生道路和我们合到一起了。
在行军中,我们便有了新的话题。那两位大哥哥昨天还在矢口抵赖,似乎他们的一切言谈都是出自无心;今天却大言不惭地吹嘘起来:“是我们的功劳,我们的生动对话打动了姑娘的芳心,使我们的革命队伍里又增添了一份新生力量。”学员们打趣他俩:“看不出来呀,你们两个家伙还挺有磁性的。”他俩更得意了:“当然啰,英俊小伙嘛,哈哈哈!”……可惜后来没再见到过那位姑娘,不知她在革命队伍里学得怎样、干得如何?(待续)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