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军见闻录(5)“娶了亲再回部队……”(下面还是按顺序发)(2/2)
安副指导员在动员会上要求大家不拉距离、不掉队。不掉队,我懂;什么叫“不拉距离”?安副指导员解释说:“‘不拉距离’,就是在行军时前后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能拉得太大,以挂在身上的长条形米袋为标准。”米袋长约五六尺,超过了米袋的长度就算是拉距离了。那就是说,要紧紧跟上,不紧跟就会越拉越远,最后掉队。
要求行军中强助弱、健康人帮伤病员,提倡“双背包客”、“双枪将”。“双背包客”就是一人背两个背包,一个自己的,一个别人的;“双枪将”就是一人背两支枪,一支自己的,一支别人的。
要求团员和积极分子活跃部队(这时中队里还没有学员入党),在大家走得艰难、感到疲劳时能唱歌、呼口号、说快板、表扬好人好事,振奋大家的精神。
要求行军中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群众打交道时要态度和蔼,叫大爷、大妈、大哥、大嫂,也可按当地的习惯叫老俵、老俵嫂;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进门要水缸满(给群众挑饮水),离开时要地净(把地扫干净);用了老百姓的柴、摘了老百姓的菜要打条子,写清楚物品的品种和数量,署上部队番号和经手人姓名(老百姓可以凭此条到当地政府去领取等价的补偿)。每一条都规定得非常细、非常具体。
动员会后,班里的老大哥们就给我这个小兄弟补上小课:如何穿军衣、戴军帽、扎武装带,如何敬礼,如何打绑腿(长长的缠在两只小腿上的布条,要缠得紧,缠得无论如何跑、跳都不会散,缠出的花纹要整齐、美观;并说,是新兵、是老兵,人家一看绑腿就知道。绑腿的功用是在长途跋涉时使血液尽量少往下流,不至于走肿腿脚,以减轻疲劳。实践证明,绑腿的作用确实很大。后来发国防军服,取消了绑腿,我还感到十分可惜)。我决心摆脱新兵的形象,认真地、反复地练习打绑腿,很快就打得像模像样了。还有如何打背包(要打得平整、打得快,三橫两竖的带子要绑得熨熨帖帖、符合规格。背包绑得如何,也是新兵、老兵的标志之一)。全身披挂:右肩斜挎饭包,左肩斜挎子弹带和水壶,系上武装带,武装带上挂一个布袋套的搪瓷碗,背上背包,脖子上放一条长条米袋,再扛上一支步枪,这就算是齐全了。然后奔跑、跳跃。如果不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不会散架,就算合格了。
每班发两支步枪、两条子弹带和几十发子弹,还有一个菜盆,这些算是班里的共有财产,不固定分配给哪一个人,自有人会去抢着背。我们班的两支步枪,一支是“三八式”,一支是“中正式”。老大哥们就教我如何瞄准、射击,如何拆卸、擦拭、安装。
要进军大西南了!消息传出,一些学员的家属就来队探望。我班团小组长的母亲来队,死活要把儿子拖回去娶亲,说是娶好亲再回部队,再去大西南。只要儿子娶了亲,她就放心了。儿子坚决不肯。母子之间奋力“拔河”,互不相让,矛盾无法解决。最后还是安副指导员出面,好言好语地横劝竖劝,总算把老大娘给劝回去了。幸亏劝回去了,如果勉强结了婚,以后儿子当了军官,当了干部,又远隔数千里,不要乡下的糟糠之妻了,怎么办?那个年代搞“家庭改组”的人不少啊!老大娘的伤心回家倒是免了一出家庭悲剧的上演。(待续)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