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红叶长亭梦渔樵(一)(2/2)
我的魂魄在自己的尸体旁留连了七天,在第七天头上,忽然想起了那高高大大的老人将我的书拿走时,最后留下的几句话:出去后,回家收拾收拾就离开,往西北而去,不可在家停留。这时我的心里那个悔啊,如果不留在家中,我就收不到任安的信,自然也不会给他回信,那时,我可能已经在西行的路上,开始自己最爱的游历山水。但世间如何又有后悔药可卖,我已是游魂,却不知如何游离。正踌躇间,那位老者又来了,于是我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新世界,原来这位先生可以在几千年的时空里自由穿梭,作为游魂,我只能在过去的岁月里游荡,但是在这位先生的袖袍里,我却可以看到将来,将来几千年会发生的事,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的惊喜,当然这份惊喜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知道我的书对后世的影响,这恐怕是所有写书的人的最大的慰藉吧!”司马迁说到这,自豪、得意溢于言表,刘潼自然也是知道,《史记》这本书对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意义,所以不禁钦佩、恭敬地说:
“先生的这本书对于大唐以后的朝代的影响我是不知道的,但是对于我周围的人和我的朝代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就我个人来说,我就特别喜欢那书中的几个故事,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您先讲廉颇的骄横,再讲蔺相如的忍让,后又以舍人狭窄心胸的规谏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胸怀,更可贵的是蔺相如的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的‘不若也’的回答;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的人,如何会畏廉将军;又分析出赵国之安全系‘我蔺相如和廉颇之身’,不能两虎相斗;最紧要处点出‘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睛之笔,适时,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先生尤其善写人物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您写尽了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那苏秦和张仪都是因为能准确地把握了当时形势的特点,抓住了机遇,相继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成为了当时的力挽狂澜之士。尤其是那陈平,年轻时就胸怀大志,足智多谋,适逢秦末动乱和楚汉相争,得以大显身手,屡献奇迹。在他的离间计下,项羽和范曾反目成仇,使楚霸王失去了‘亚父’这位谋士。荥阳被困,他令两千女子夜出东城门迷惑楚军,才使刘邦得以出西城门脱险。也是他暗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定形势,并建议刘邦的伪游云梦泽而借机擒了韩信。刘邦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又是陈平出奇计使高祖化险为夷。陈平所献五计,无一不是关系到皇帝的生死存亡和天下的兴衰安危······在您的这本书里,比比皆是这些有血有肉,高大光彩的形象。其实,我是很想知道,那何先生把书稿给了谁,才使这本奇书得以面世?”司马迁苦笑:
“其实,我的心里也是想了千遍万遍,想不出那位老者会把我的书交给谁,直到宣帝继位,没多久,我那外孙杨恽将《史记》献给了他,我才明白,原来这本书一直离我不远,就在我女儿那,至于这位老者是如何将书交给的她,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一直没问过。”刘潼说:
“您这个外孙厉害了,选了在宣帝时献出此书,早一些恐此书真的会难逃厄运。”司马迁点点头:
“是啊,要不说何先生——这也是后来熟泛了,他让我这么称呼他的,真是一位料事如神之人。宣帝时,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我那外孙被封为平通侯,天时,地利,人和,时机一到,进献此书,从此,天下人都得以读到它了。但是随着我那和我害一个毛病的外孙被腰斩,《史记》也被朝廷指责为对抗当朝正统思想的异端,是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也少有人敢为之作注解,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缺失。就是诸侯王都没有全版的此书,那东平王就曾请求朝廷赏赐宫廷中的《史记》都被拒绝,理由是该书中有大量宫廷密事,严禁泄露宫廷之语,因此只有宫廷人员才能接触该书。到了班固写《汉书·司马迁传》时,提到《史记》中‘十篇有录无书’,也就是那时候我的书就已经少了十篇了。”刘潼一直在用心听,这时不禁感慨:
“可惜了!可惜了!如此一部奇书!只是还有,您这外孙子杨恽,他怎么就被判斩刑了呢?我之前还真是没有读到过有关他的记载,还请先生讲讲。”司马迁长长叹了口气,沉默半日才言:
“提起杨恽,就要提到一个家族,华阴杨氏,也就是弘农杨氏,这是一个传奇的家族,因为他们家族历来能人辈出,从东汉的‘四世三公’,到‘西晋三杨’,再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一时。南北朝末期,弘农杨氏的后人杨坚甚至统一全国,建立了隋朝,当然唐朝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宋朝的杨家将,也都是弘农杨氏后人。要说这个传奇的家族,还是起于西汉弘农郡的杨敞。”刘潼接过话头说:
“杨敞我知道,他曾担任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的高级官职。”司马迁笑: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杨敞还是我司马迁的女婿,而杨恽是杨敞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我的外孙。”刘潼吃惊地笑:
“这我真的不知道。”司马迁有些小得意地说:
“我这个外孙从小就有很大的名气,我那女儿司马英去世时,杨敞又娶了一房,这个女人无子,杨恽侍奉她如亲娘,孝敬有加,等到那女人去世,留下了数百万家产,她临死时叮嘱要由杨恽继承。但是杨恽并没有继承那500万的财物,虽然他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却把那些财物全部救济了宗亲。步入仕途后,他竟和我一个脾性,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敢于冒死在皇帝面前直谏,大胆揭发歪风邪气。他还告发与父亲杨敞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霍光的儿子谋反。随后,杨恽和另外几个与他一同告发此事的人都获得了封侯的赏赐,加官进爵,封为了平通侯。
在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杨恽升为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那光禄勋之职就是以前的郎中令,在武帝后期改为光禄勋。仕途一路顺风顺水的他却栽在了他的致命缺点上。他说话异常刻薄,不管对方是官僚,下属还是上司,得找机会,他就使劲儿的说对方的缺点,刀刀王人家的心口上捅,让人受的都是内伤。他的能力虽强,心胸却是狭窄的,行事嚣张霸道。自古做官,讲究‘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可是他却是个‘碎嘴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且大多说出的都是些‘犯忌’的话,留人话柄。终于,他在一件小事上彻底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宣帝身世可怜,刚一出生,就因为自己的爷爷,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的不光彩的叛乱之身兵败逃亡,又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尽,所以宣帝不到一岁就开始蹲监狱,是酷吏张汤的大儿子,掖庭令张贺把他抚养成人的。他儿时的玩伴不是皇亲国戚,而是长安城的巷道里那些平民的孩子们,而戴长乐就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宣帝登基后,仍不忘旧情,将戴长乐也带入了宫廷显贵之中。戴长乐出身低,又没有什么文化,所以不免小人得志。
一次,宣帝去祭祖。刘将军你也是知道的,拜祭太庙可是皇家最隆重、最庄严的仪式之一,因为怕出错,得事先彩排。彩排时,皇帝不能出席,得找替身。那一次是戴长乐。那戴长乐这回可是有了谈资,回去就跟他的亲朋好友大大吹嘘:他亲面见受诏,副帝肄,秺侯御。意思是,三朝元老金日磾的儿子秺侯给我开车,想不到我今生还能过一回当皇帝的瘾。有人把这个话就上书给了宣帝,令宣帝也不快,交代处理。
戴长乐挨了处罚不甘心,四处调查是谁告的这个御状,查来查去,他怀疑上了杨恽,于是他开始搜集杨恽的罪状。比如,杨恽曾咒宣帝死,杨恽和富平侯张安世目睹车祸,就对张说:闻前曾有奔车抵殿门,门关折,马死,而昭帝崩。今复如此,天时,非人力也。言下之意,就是盼圣上快点死!又比如,左冯翊太守韩延寿被逮捕,杨恽写信替他求情,还对人说,如今好人不长寿,打了个比方,说,自己是一个戴着草帽的老鼠,一旦猫来,他进不了洞,整不好就猫吃了。他指的猫自然是圣上。再比如,前次匈奴使者来拜我朝廷,匈奴使者赞扬大汉威德远布,并表示匈奴单于不日将来朝觐天子,杨恽背后却说,匈奴使者说的是没影儿的话,是在忽悠圣上,匈奴人压根儿就没安好心,只想沾些便宜,圣上竟然信了。
还有,圣上宫殿的走廊上挂着圣君尧、舜、禹、汤和昏君夏桀、商纣的画像。每次路过这些画像,杨恽都会说:圣上应该多看看这两个昏庸帝王。其心可诛,他这是专门挑昏君桀、纣来敲打圣上,是何居心?
最可恨的是,当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部下杀死的消息后,竟然借题发挥说:这种不成器的君主,不听大臣的忠言,死了活该。就像秦朝,诛杀忠良,终究会灭亡,假如秦朝重用忠臣,肯定能统治到今天,所以那时和现在,不过是一丘之貉!他把大汉置于何地?把圣上置于何地?”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