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绯烟弥漫半城沙(三)(1/2)
于幼微此次穿越真是运气好,遇到了几个好段子手,她回去恐不当作家上天都不答应。如今这郭夫人小煜儿又开心地给她讲起了往事,要讲宣宗皇帝的故事,就先得讲讲他的母亲郑氏,讲郑氏还得先讲讲把她带上政治舞台的那位唐朝叛臣李錡的故事。还有宣宗皇帝小时候受到惊吓的缘委。他昏过去时并没有看到太后的努力······
李忱清醒过来时,先是感到了脖子的伤口处的剧痛,等想起那血喷的情景时,他开始不停地尖叫,一直守在房间里的太后赶紧过来,拍拍他的头说:
“啊,忱儿,你终于醒过来了。”他见是太后,身子立刻往船里缩,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念叨:
“你,是你,是你······”墨兰姑姑看不过,有点火大:
“什么你,你的,要不是太后救你······”太后用手制止了墨兰姑姑说下去,这时那郑氏进来了,李忱见是母亲过来,一下子扑上来抱住母亲嚎啕大哭,郑氏很识时务,赶紧挣脱孩子,回头对太后行礼说道:
“孩子太小,一定是吓得不轻,才这么不懂礼节,姐姐请千万不要怪罪。”太后笑了笑,就摆手示意她带李忱回去了。那之前,李忱对太后还是很尊敬和喜爱的,经过这一件事,就基本不再来拜见太后,人也立时呆呆傻傻起来。墨兰姑姑很是气不过,对太后说:
“现在宫里内外都说,那李忱是因为这件事被吓傻了,我看完全是他那个心机叵测的母亲教的,却没人知道,那时要不是太后您当机立断,砸开刺客的手,下一刻那刺客要拼个鱼死网破,定会一刀下去取了那李忱的小命,我就想不通,您为什么就不让我去给大家解释呢?”太后平静地说:
“清者自清,我们既然没做什么对不起他们娘俩的事,又何必多事去解释呢,让那些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我们问心无愧就好。”小煜儿讲完这段往事,就默默地望着天喝酒,半天不语,于幼微知道,她定是又想念起她那已去了很久的祖母—太皇太后。两人默坐了会儿,为了缓和气氛,于幼微问:
“要照墨兰姑姑所说,这个郑氏可是很厉害啊,懂得教儿子韬光养晦。”小煜儿已恢复情绪,故作神秘地说:
“是啊,要不说这是命呢,据说李忱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当时病势愈发沉重,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他便马上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像对待臣下一样。郑氏看后不语,穆宗看到后,抚摸这他的背说:
‘这孩子是我们家的英明人物,将来必成器。’并赐给他玉如意、御马、金带等物。据说他还常常梦见乘龙上天,当他把这事告诉郑氏时,郑氏总会说,
‘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跟别人说。’所以这二十几年来,他越来越隐晦不露,令众人误会为呆傻。还不只是这些,据说会昌六年,郑氏的弟弟郑光曾梦见一辆车载着日月,光耀天下,他说给自己的姐姐听,那郑氏更是拦着他不可再说。不久那李忱就即位了,郑氏终于成为了太后,那郑光也获得了升迁,人官检校户部尚书、诸卫将军、平卢节度使等。要说这郑氏真是有福气,宣帝对她孝养至诚,等到宣帝驾崩,其子李漼登基,就是现在的懿宗皇帝,郑太后也摇身一变成为了郑太皇太后,也是我大唐第二位太皇太后,她死后,葬于宪宗的景陵旁园,谥号孝明皇后。可是我的祖母却······”说到这,小煜儿低头不语,于幼微明白,她这是想起郭太皇太后最终没有与唐宪宗葬在一起,而是孤零零地葬在了很远的地方。于幼微在自己的世界看到博士刘写的这段时,心里也莫名的有点伤心,夫妻不能同葬真的是一个很遗憾的事啊。
这次没有沉默多久,小煜儿就忽然还魂一样,兴致又高涨起来,笑着说:
“其实,我想跟你说的是另一个女人—杜秋娘,她本是间州人(今江苏镇江),出身微贱,但是天赋独禀,既有江南女子的秀媚,又能歌善舞,而且写诗、填词、作曲样样精通,是风靡江南的一代名妓。15岁时,那时已是镇海节度使的李錡用重金将其买入府中充任歌舞姬,杜秋娘就是在那时谱出了著名的《金缕衣》······”于幼微兴奋地打断小煜儿念道: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哈哈,就是这首诗吧,原来只知道作者是一个年轻的歌舞姬,名叫杜秋娘,如今对上号了。”小煜儿也笑:
“是啊,就是这首《金缕衣》,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首被谱上曲的《金缕衣》是很长的,要不我唱给你听,以祝酒兴,如何?”
“啊,妙哉,妙哉!”突如其来的妙趣让于幼微都蹦出文言文了,那小煜儿大大方方地立起,虽一身男装,那白色长衣衬得婷婷身姿却是说不出的婀娜,妩媚,就听她现兰花指,眼望玉盘而歌: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熏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