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1/2)
赵蕴华和何蜀熙性情截然相反,一个是急性子,另一个是慢性子,赵蕴华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何蜀熙则慢条斯理不疾不徐。具体落实到募捐这件事上便是两种状态:赵蕴华三天两头往妇救会跑,向别人请教;何蜀熙工作之余忙里偷闲收集有关资料,研究募捐办法。
赵蕴华和何蜀熙都没有因为嫁入范府而赋闲在家,像她们这种职业女性在四十几房姨太太中并不少见,还有教师、护士、银行职员等,以前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由于职业的关系,赵蕴华接触了不少上流社会人士,并不局限于重庆,还有西南及南京方面许多政要,为募捐提供了绝佳舞台。何蜀熙也有自己的门路,《新民报》拥有众多中下层读者,以工人和手工业者为主,可以发动起来为抗战出力。
赵蕴华和何蜀熙与其他姨太太保持着良好交往,关键时候也派上用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出谋划策,帮助她俩完成这项任务。
经过一番筹划,首先确定两场募捐活动:一场是以山城上流社会为主体的化妆舞会(亦称假面舞会),另一场是以劳苦大众为对象的大型义演活动。前者由《重庆日报》主办,后者由《新民晚报》发起,负责人分别是赵蕴华和何蜀熙。
对两位姨太太的义举范绍增自然双手赞成,当即表示全力支持,要求范家全体参与,不能扯后腿。募捐活动前期需要启动经费,范绍增慷慨解囊,拿出五百大洋,租下位于山城黄金地段的“夜上海歌舞厅”和“民生大剧院”,用于舞会和义演。
为了营造社会舆论,两家报纸均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募捐活动广告,连续三天,创造了重庆报刊前所未有的历史,轰动一时,很快传为佳话。
上流社会的人都讲排场面子,范绍增亲自撰写了请柬,让姨太太倾巢出动,登门相邀。这些请柬已经全部遗失,据参与者回忆,此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完全是范氏风格。
请柬大意如下:
尊敬的xx先生(女士):
客气话就不多说了,免得耽误大家时间!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