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1/2)
姨太太都明白,真正得到范绍增宠爱的只有赵蕴华、何蜀熙两人,她俩具备别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独立特行,敢讲敢做,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新女性。
四十多房姨太太之中大多数是范绍增托媒婆下的帖子,也即是男方主动追求,女方父母认可后便嫁进范府,这种婚娶方式在民国时期十分普遍。
自古皆是“凤求凰”,已经成为一种定例,反过来“凰求凤”就少之又少了,什么缘故难以解释,或许和国人传统教育有关,或许与人文历史有关,总之女追男在历朝历代都是稀罕事。
赵蕴华和何蜀熙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自己要求嫁给范绍增做姨太太,在当时轰动一时,整个山城都在谈论这件事,一个黄花大闺女尚且不愿意,何况女大学生?
赵蕴华和何蜀熙为什么心甘情愿嫁给范绍增?时代久远,当事人均已作古,后人不便评说,我们只能从遗留的历史资料中查找蛛丝马迹,尽量还原当时的真实境况。
那个年代有文化的女知识青年对于婚姻想法比较简单:不求大富大贵,不求门当户对,不求名利双全,只希望双方有共同语言,意中人有理想有追求,比翼双飞,对社会做出贡献。
赵蕴华和何蜀熙既然做出有悖常理的事,必然非等闲之人,她俩与范绍增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赵蕴华出身名门,祖籍广东,据赵家族谱记载:其祖辈曾在明朝为官,长达四代,最高做到翰林编修,主要职责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名牌大学教授。
赵家自明朝末年开始衰败,在战火中逐渐分离:一部分留守广东,另一部分远走他乡,其中一些人来到四川,以开设私塾为生。
赵家在清代也出过人才,涌现出不少进士、秀才,但仕途并不顺利。直到清朝末年,赵蕴华的爷爷和父亲相继出国留学,赵家才算光宗耀祖,真正扬眉吐气起来。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