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1/2)
战地医院接到第三战区大本营命令,鉴于过于靠近前沿阵地,要求医院立刻后撤,撤到相对安全的市郊,也即是苏州河内河一带。
战区司令部只考虑到医院地址应该远离战场,那知百密一疏,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苏州河年均流量仅10立方米/秒,旱季则接近于零,低水位时水深2米左右,水性好的人可以轻易泅渡而过。
苏州河(又称吴淞江上海市段)对于上海人而言是一条臭水河,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畜禽污水等长期随意排放,直接导致苏州河河道自净能力不断减退。
苏州河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即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威尔斯桥”。原先此桥为木结构,20世纪20年代在其侧另建钢结构大桥,即著名的“外白渡桥”。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位于上海城区的苏州河段先后建成了18座大桥。19世纪所建多为木结构,20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上海近代最早的修造船、面粉、棉纺织、丝织、化工、冶金机械,甚至水电煤器具的加工厂,都陆续出现在苏州河两岸,多达数百家。
淞沪会战爆发后,工厂停工,水电皆无,仅有中国军队驻守。战区参谋部认为苏州河支流众多,桥梁密布,沿岸水域污染严重,日军强渡的可能性不大,这种错误想法为不久以后发生险情埋下伏笔。
日本人在强渡苏州河之前做了艰苦细致的侦查工作,几乎启动了上海所有潜伏特务,绘就无数张草图,包括苏州河水文特征、干流支流状况、流量、流速、区域气候等。
日军上海派遣军根据这些情报,决定对中国军队实施一次“斩首行动”:派遣特战队秘密泅渡苏州河,对国军后方大本营进行突袭,目标直指兵团或集团军最高指挥官。
请访问最新地址www.83kk.net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